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计方式和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役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现代经济生活逐渐融入到农村社会,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改造,一系列的生态改善、科技下乡、社会帮扶等活动,在国家权力政策和社会扶持,以及农民自身的觉悟下,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传统的生计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为研究个案,探究这个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传统土家族村落从几十年前传统落后的生计方式到现代多种生计模式并存的生计变迁过程。这里的武陵山区指的是武陵山及其余脉所在的区域(包括山脉也包括其中的小型盆地和丘陵等),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位于中国华中腹地,面积达1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现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华溪村就是一个生活在武陵山区腹地传统的土家族村落,由于武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这里的土家族形成了一种区别与汉族的生计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着集农耕、渔猎采集为一体的传统生计方式。本文立足于下,农村地区发生的巨大变迁为宏观视角,通过田野调查、文献分析、访谈法,总结出华溪村独特的传统生计方式,对改革开放以来华溪村土家族传统生计的现代转型进行研究,探究其生计转型的动力机制,论证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环境下,地处偏僻的华溪村土家人同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生计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也影响着当地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和社会意识。论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华溪村的自然地理概况、历史沿革、民风习俗和社会情况、经济情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描述华溪村传统的农耕型生计方式,包括农耕种植业、家庭副业和手工艺人三方面内容;第三部分介绍华溪村现代多元化的生计方式,人们通过中药材种植、经果种植、后备箱经济作物种植和中蜂养殖这些扶贫产业来改善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增加经济收入;第四部分分析了华溪村生计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政府政策的运作、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农民的意愿有着密切联系;第五部分从物质文明、人际交往、社会意识、民族文化资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华溪村的生计模式变迁对华溪村的影响。研究发现,华溪村能够完成生计的现代转型,其动力主要是由外部力量促成,包括政府政策的运作、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等外部力量,特别是政府政策的运作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总结分析出华溪村村民生计的多样性,包括在外力介入后的具有华溪村特征的生计方式,中药材种植、经果种植、后备箱经济作物种植以及中蜂养殖,此外还有随着这些产业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华溪村完成现代生计转型遵循几个基本步骤:一是政府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通过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以及产业发展上的政策补贴,调动村民积极性;二是由政府牵头,引进相关企业,在当地进行相关产业的技术推广和培训,解决大产品的销路问题;三是当地村民的积极回应,通过产业管护、发展乡村旅游、自主创业等形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此过程应该遵循一些原则:企业要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在政策的制定上尽量达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融洽;当地村民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固步自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号召,在产业发展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参与到当地的产业发展中去;对于当地政府,应该谨慎地选择引进的企业,制定详细合理的操作流程,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发挥好政府的统筹作用,充分调动引进企业和村民的积极性。在针对引进企业和在产业发展较好的农户方面,以及在解决贫困户生计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通过政府的调控作用,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村民的本地就业等方面,来实现当地生计现代转型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脱贫摘帽的目的,也为民族村落的现代发展路径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