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于2004年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学说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并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胡教授于2008正式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它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该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翻译生态环境的要素包括原文、原语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对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翻译原则和译评标准都提出了全面而新颖的阐释。本研究将以胡教授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对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为《骆驼祥子》英译本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骆驼祥子》不仅是老舍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同时也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小说的高峰。本研究所对比分析的两个英译本分别为美国翻译家伊万·金于1945年翻译出版的Rickshaw Boy和中国翻译家施晓菁于1981年翻译出版的Camel Xiangzi。对《骆驼祥子》英译本的研究,有人从宏观方面分析,也有学者从微观方面分析,但是很少有人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从而为《骆驼祥子》英译本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进一步丰富了像《骆驼祥子》这种文学作品对外的传播与交流。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前人对《骆驼祥子》英译本以及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情况。第三章是理论框架,详细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第四章为研究设计,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数据的收集。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作者以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伊万·金和施晓菁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首先详细分析了伊万·金和施晓菁在翻译《骆驼祥子》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对比他们翻译生态环境的异同,接着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分析两位译者如何做出相应的适应和选择。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指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两位译者在翻译《骆驼祥子》时处于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在交际维转换中,两位译者在适应各自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都做出了很好的选择,但是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转换中,伊万·金比施晓菁做出了更好的适应选择;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来看,金译本比施译本具有更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