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时间拉伸相干雷达系统的理论建模和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lq5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波光子技术是新一代雷达系统实现宽带化、小型化并且具备可重构特性的重要技术手段。现代雷达系统借助于微波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多功能、多频段和数字化的工作特性。但是受限于诸如渡越时间,电磁串扰以及时间抖动等难题,利用微波和数字电子技术设计并实现的雷达系统通常只能工作在特定的频率和带宽,在探测与成像等功能上达到的分辨率不尽如人意。光波与微波同属于电磁波,光器件在体积、重量、带宽和电磁屏蔽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性能。微波光子技术通过有效地融合微波与光波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雷达设计上的尺寸、重量和功耗等问题,更能够助推新一代雷达系统突破频率与带宽方面的性能限制,促进雷达系统的更新换代。在微波光子技术中,利用光波的色散效应实现微波信号处理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不同频率的光波在介质中进行传输时会受到介质材料与结构特性的影响,从而具有不同的传输速度。本课题组基于色散效应首创的光子时间拉伸相干雷达系统是全光微波雷达系统的重要实现方案之一。在信号产生方面,通过非平衡色散干涉的方法实现高频宽带的微波信号;在信号接收方面,通过时间拉伸技术实现微波信号的频率与带宽的成倍压缩。与传统的微波雷达系统相比,光子时间拉伸相干雷达系统能够直接产生高频宽带的微波信号,并且具备可调谐特性;接收时能够利用低速高精度的采样量化器件实现高频宽带微波信号的接收处理,解决数据获取率方面的难题。论文主要对光子时间拉伸相干雷达系统的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从色散效应的物理机理出发,对系统架构与系统性能进行了理论建模与仿真,针对光子时间拉伸相干雷达系统在探测距离,距离分辨率等方面上的性能限制与缺陷,进行了关键技术的攻关,优化了系统架构,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最终,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光子时间拉伸相干雷达系统的原理样机,以小型无人机为探测目标,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性能测试。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第一,完成了光子时间拉伸相干雷达系统内涉及的物理机理的研究及理论模型的建立。首先对脉冲体制雷达系统的关键性能参数如探测距离、距离分辨率和时间带宽积等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光子时间拉伸相干雷达系统进行了理论建模,从色散效应的物理机理出发,对微波信号产生和接收的原理进行了公式推导与数值分析,着重分析了脉冲重复频率和信号带宽等参数与系统性能之间的依存关系,最后对光子时间拉伸相干雷达系统的微波信号产生和接收的完整过程进行了仿真,为关键技术攻关和原理样机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针对系统架构在探测距离与接收窗口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探测距离延拓技术的研究。激光器的脉冲重复频率会限制雷达系统的探测距离,光纤延时线的调节范围也会进一步限制接收机的接收窗口。在发射机内,通过采用光开关同步控制的方式,降低发射信号的脉冲重复频率,满足实现远距离长时延探测的要求;在接收机内,采用波长——时间映射与高脉冲重复频率相结合的方案,分段接收回波信号,消除接收窗口的限制。该技术方案原理上可使受限于激光器脉冲重复频率的探测距离从数米提高至数千米。实验上演示了探测距离的10倍延拓,并利用位于最远探测距离附近的单目标与双目标验证了探测性能。第三,针对接收宽带信号时遇到的功率衰落和距离分辨率方面的恶化挑战,进行了宽带性能补偿技术的研究。接收机内的双边带调制方案会受到色散效应的影响,导致接收的回波信号产生幅度失真,进而使得匹配滤波的输出结果出现峰值功率损失与距离分辨率恶化。通过对不同调制器的传输特性进行分析,创新性地提出基于正交相位双通道复合的宽带接收方案,实现对于宽带信号的幅度恢复,消除峰值功率损失与距离分辨率恶化的影响。该技术方案可实现对高频宽带信号的接收,并且保持匹配滤波输出结果的峰值功率与距离分辨率特性。实验上演示了X波段4 GHz宽带信号的幅度失真补偿,实现了与理想情况相近的距离分辨率4.8 cm。第四,针对色散系数受限导致的信号脉冲宽度较短的缺点,进行了时间带宽积提升技术的研究。发射机内能够实现的脉冲宽度受到可利用的滤波带宽与色散系数的限制,会导致产生信号的时间带宽积不高,进而影响匹配滤波输出结果的信噪比。通过对光脉冲经历色散效应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创新性地提出脉冲循环色散倍增的信号产生方案,分析了引入色散环后脉冲信号的信噪比演变过程,实现脉冲宽度的倍增,提升产生信号的时间带宽积。实验上演示了脉冲宽度100ns,带宽4 GHz的宽带信号的产生,并可切换工作波段位于X波段或Ku波段。第五,根据对系统架构的理论建模与关键技术研究,对光子时间拉伸相干雷达系统的原理样机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首先对器件与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然后选取小型无人机作为测试对象,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讨论和分析,验证了系统的高分辨率性能。原理样机产生的线性调频信号的脉冲重复频率为1 k Hz,时间带宽积达到了400(脉冲宽度100 ns,带宽4 GHz),对匹配滤波的输出结果实现约26 d B的峰值功率提升。雷达系统可工作在X和Ku波段,对无人机(典型反射截面积为0.01 m2)实现的距离分辨率达到了4 cm,实验结果还表明了小型无人机在X波段具有更好的反射特性。
其他文献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主要驱动基因之一。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是一二代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针对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的三代EGFR-TKI能带来明显的临床获益。液体活检相较于组织检测更简便、创伤性更小,为无法获得组织标本患者的分子检测提供了新的选择。外周血微滴式
目的:本论文探讨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标本中,NF-YC的表达情况和其是否可以作为,患者独立的预后分析指标;同时进一步研究NF-YC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分子学机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我院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后的肿瘤组织,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分析了各肿瘤组织中NF-YC的表达变化,用于比较NF-YC的表达情况和患者,临床各指标之间的相
骨肉瘤(Osteosarcoma)也称为成骨肉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骨恶性肿瘤。目前以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为辅的骨肉瘤综合治疗策略使得骨肉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到了50%-60%。但是合并复发及转移的骨肉瘤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因此,探索一种新的骨肉瘤治疗手段迫在眉睫。精准治疗模式下的靶向治疗依旧是近些年来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抗血管生成为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已经在骨肉瘤的治疗中取得较好
研究背景和目的迄今为止,肺癌仍旧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性死亡的主导病因之一。肺鳞状细胞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个主要亚型,但是与肺腺癌相比,肺鳞癌相关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仍然有限。既往研究表明,p21激活激酶5(p21-activated kinase 5,PAK5)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旨在研究肺鳞癌中PAK5的表达与干性表型的相关性,及其参与调控的具体机制;并探究PAK5抑制剂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VEGF特异单抗bevacizumab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延长某些肿瘤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但是单克隆药物需要长期频繁用药才能达到抑制VEGF功能的效果,治疗方法昂贵且繁琐。研究开发更加简便、有效的新技术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用疫苗抑制肿瘤病人内高浓度VEGF是一条重要重要创新策略。本文报道了一种合理设计的靶向VEGF的疫苗抗原,由VEGF的受体结
目的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明确顶叶记忆网络(PMN)、默认网络(DMN)、听觉网络(AN)对幻听的作用机制,挖掘能够鉴别伴或不伴幻听症状的神经生物学指标。并以随机对照实验为主体,采用盲法评估方法,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干预伴幻听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首先招募65名健康对照(HC)、36名无幻听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AH-)、29名有幻听的首发
背景:儿童脑肿瘤在儿童实体瘤中发病率最高,早期症状隐匿,病情发展迅速,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往往病情已达中晚期。临床中的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因出血、炎症等因素而影响到阅片的准确判断。此外,临床常规血清学检测缺乏儿童脑肿瘤特异性的标记物,这些限制了脑肿瘤患儿病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导致无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而延误诊疗。因此,在临床中寻找更合适的检测手段来判断和评估脑肿瘤患儿的病情,已逐渐成为提高儿童脑
背景和目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目前是骨科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是并发脆性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萎缩性骨不连是骨折后常见晚期并发症,导致患者行动不便,给患者带来沉重社会经济负担。骨质疏松和萎缩性骨不连患者骨形成能力减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骨髓来源的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骨质疏松患者体内BMSCs数量减少,成骨分化能力减弱。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它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及诱导条件下分化成为多种不同的成熟细胞,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过程被称为成骨分化,通过成骨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形成成骨细胞,后者介导的成骨活动是骨形成的重要途径,是维持体内骨代谢动态平衡的重要活动。这一过程的异常可能导致成骨受限以及骨代谢动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引起各种骨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因此学习并
目的:对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进行环状RNA高通量测序,我们得知circHNRNPH1在缺血性心脏病中高表达,但其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阐明circHNRNPH1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功能,本课题组主要对circHNRNPH1生物信息学作进一步阐明;从细胞水平研究circHNRNPH1的功能,调控和作用机制;从动物水平验证circHNRNPH1在缺血性心脏疾病对心脏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程度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