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鱼”故事,是最富有浪漫神秘色彩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叙事珍品之一,在先秦以来的神话传说,汉代以来的志怪小说,以及明清以来的笔记小说都占据重要地位。从人鱼形象的演变中可以大致窥见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两性关系的演变轨迹,人鱼形象的演变过程不啻为一个宗教、政治社会背景、两性关系的复杂社会文化体系的交织体。因此以人鱼形象演变相关的载籍文献为基础,深层探讨文学活动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论文主体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即就笔者研究此主题的初衷作为起点,阐述本文的研究动机为何,在述评当前与人鱼相关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介绍本文所研究的面向及理论方法,最后简述本文各章的主要观点及本文的其他研究方法。第一章以后,以时代先后为经,各代相关文学作品为纬,先从《山海经》谈起,介绍人鱼形象最早的文字记载,对人鱼形象中反映的原始初民的生存状况、思维方式及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总结,说明人鱼形象与女性天然的“神话统觉”,指出《山海经》中人鱼形象及其原型蕴含在后世人鱼形象塑造中的重要性与根基作用。第二章以汉魏六朝间的人鱼志怪小说为基础,并佐以《史记》与文人诗作等人鱼相关材料做补充,从文本本身出发,说明随着父权体制下宗法社会的逐步发展,阴阳(五行)说与易学的乾坤说逐渐混同为一,人鱼身上的女性人格色彩越来越浓,并且被赋予了“泣而出珠”与“绩织卖绡”两项技能,于是,人鱼在汉魏六朝完成了较为重要的一次美化和女性人格化的过程。第三章仍是以传统的文献整理为基础,呈现出从唐代开始,人鱼形象受到佛教叙事文学和道教思想的双重影响,人鱼形象在志怪小说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双线发展趋势,一个沿着温顺而没有攻击性,既能泣而成珠又会纺织的人鱼形象发展,成了无所不可,供鳏寡满足性欲的温驯的“南鲛”;另一个沿着道教化的方向发展,在与佛教本生经故事中蛇女形象混溶的基础上,结合“物老成精”和“房中术”修炼等观念,成就了可怖的“北蛟”形象。探讨唐代人鱼形象之所以一出现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特品貌其时代成因,显示唐代时代风尚的多样性。第四章论述人鱼形象在宋代以后最终演变为以“性淫”为本性的恹弱“美人鱼”,说明此一形象的转变背后其实是宋以降女性形象的弱化,以及儒家女性伦理思想和中国佛教“男尊女垢”价值取向交融的社会现实。目前,学界在对人鱼叙事进行溯源分析,并对人鱼形象进行神话原型探讨、从宗教、民俗的角度分析人鱼形象蕴含的心理要素之际,却对人鱼文学叙事里纷繁多样的两性关系鲜有论及,缘此,本文以福柯哲学思想中的三个主要议题——话语/权力/身体的观点——也是福柯后现代思想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关系最密切的三个要点切入,揭露出“人鱼”在性别与形象养成的过程中,存在的完美而精致的话语/权力/身体之结构;另一方面,因“性别”不仅是两性关系所以建立的基本要素,也是其他相关论题的辐辏点,而女性主义理念的兴起与发展,恰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再者,若由原型分析学说的角度观之,人鱼志怪之谈的背后,其实常隐涵了诸多意识/潜意识、理性/非理性的纠结,亦得以对时人的生命情识有更深切的体认。故而,本文拟基于女性主义的立场,运用福柯的理论并佐以原型理论对人鱼形象进行分析批评,关注在不同社会历史和文化宗教背景下,文学文本与文化内蕴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尽可能勾连与说明男性凝视权力、女性社会地位和人鱼形象三者在人鱼志怪话语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