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物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 dwarf virus,RBSDV),是一种由介体灰飞虱以持久不经卵方式传播的病毒病害。水稻被感染后,表现出典型的矮缩、分蘖少,叶色与健株相比更为浓绿,叶背部、叶鞘甚至茎秆上有蜡白色至暗褐色条状脉肿等症状,给水稻造成损失。发掘抗性资源、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但迄今为止尚无抗性基因被克隆的报道。由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产生的症状与RBSDV相似,为了排除对毒源的干扰,本研究用RT-LAMP方法对RBSDV快速检测。本研究对前期抗性QTL上的基因通过亲本和F2代双重验证以及功能预测的结果筛选到的18个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候选基因鉴定。得到转基因植株后,用潮霉素特异性引物和目的基因引物筛选获得阳性植株,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转基因To代候选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幅度在0.15-150倍之间。根据各候选基因的转录水平高低,各挑选出表达量较高的和表达量较低的T1代进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对其中的8个候选基因转化得到的T1代鉴定,发现Os06t0351500-01、Os06t0486400-01、Os06t0486400-01、Os06t0557100-01、Os06t0480000-01、Os06t0529800-01和Os06t0556300-01的抗性与转基因受体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基因Os06t0348800-03的1个line的发病率与感病品种淮稻5号有显著差异,抗性显著提高。同时测定这个line中抗病单株的候选目的基因转录水平和病毒含量,结果显示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病毒含量变化相关。其次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鉴定发掘到一个新的抗病材料——15HP0187。并且为了明确15HP0187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特征,对15HP0187进行抗生性和非嗜性实验。结果发现15HP0187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包括对灰飞虱的抗性。同时,还用感病品种日本晴与之杂交,且已经得到杂交F2代,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为了明确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的调控途径,利用被RBSDV侵染的日本晴(Oryza.Sativa L.spp.japonica,var Nipponbare)构建了一个酵母双杂交 cDNA文库。构建文库所用的样品是RBSDV侵染日本晴后,在不同时间点所采集的水稻植株。采集时间点的确定是以在植株上通过RT-PCR能检测到病毒的时间为间隔,直至能看到明显的发病症状,所以最终取样时间点为Od、7d、14d、21d、31d。通过用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编码的蛋白构建诱饵载体,在该文库中筛选与之互作的病毒蛋白以及调控通路中的互作蛋白,为研究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提供材料上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