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路径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依附劳动和资本投入要素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巨大挑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动力。我国经济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轨道转轨。当前技术专利和产业标准等日益成为决定国际竞争话语权和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格局的主要方面,知识产权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同时知识产权也是加快创新发展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以及如何有效开发和配置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了热点研究课题。
  本文基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发展的相关关系,并考虑了不同种类知识产权、不同区域之间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应的异质性,此外基于开放经济环境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考虑,本文也研究和检验了知识产权在进出口、外资等不同影响路径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本文首先开展了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工作,基于专利、版权和商标等9项数量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知识产权综合指标(IPR),实证检验了知识产权综合指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及版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依据我国地域分布情况将研究样本分为东、中、西部,考察地域影响效应的差异性。结果发现:(1)知识产权综合指标(IPR)及专利、商标和版权各类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显著的“U”型影响关系,但下降过程较短暂,即随着知识产权总指标(IPR)和各类知识产权的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2)不同的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不同影响效应,其中上升阶段,发明专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外观设计专利最弱。(3)分样本实证结果显示知识产权综合指标(IPR)在东部地区表现为先短暂下降后持续上升的“U”型效应,且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在中部地区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线性抑制效应,在西部地区对全要素生产率为正向线性促进作用。
  本文随后在文献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梳理出的FDI、OFDI、R&D投入、出口、进口、吸收能力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七条影响路径分别构建了交互项,并作了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显著加强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U”型影响关系,使得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和下降趋势都更明显;(2)对外直接投资会显著削弱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U”型影响关系;(3)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以及R&D投入路径上,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均未受到显著影响。
  最后结合本文实证结果、前人研究经验以及我国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快知识产权创新发展,优化知识产权结构;梯度发展区域创新型经济,推进区域产权协调发展;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营造公平便利投资环境,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长;鼓励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优化对外投资结构。
其他文献
自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的规定颁布以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逐步规范,但是由于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求,变相举债的现象仍有出现,如将隐性债务计入债务杠杆,中国当前的债务比率已亮起红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或将成为经济平稳发展的一大不稳定因素。
  本文将隐性债务作为研究对象,在隐性债务规模的估算方法上,提出了投资侧和融资侧两种测算思路,将结果作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思路下隐性债务规模趋势大致相同,从规模上看,东部地区的隐性债务余额较其他地区更高,而西部地区的增长率则更高。在研究方法上,采用Global超效
算法作为当今科技高速发展时代下重要的工具,已经深刻影响了经济市场,推动着社会整体资源结构配置的优化。即时配送是互联网下先进算法与物流的结合产物。为此,结合算法研究即时配送订单匹配问题,探讨算法进行订单资源匹配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以即时配送行业中订单匹配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智能化的订单匹配优化模型,并且提出不同的求解算法,论证了算法对于资源配置的影响。通过建立即时配送订单匹配的模型,设计了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强化学习算法,并且与贪心算法,遗传算法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强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知识创新提供了新动力,其中以威客任务为代表的大众协作创新平台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大众协作创新以企业为中心,而知识众包协作创新是以参与个体为中心,企业作为发包主体,组织利用互联网平台将用户融合在一起,围绕企业发布的创新任务进行目标指向的创新产出活动。在互联网上汇聚广大群体参与,收集有效的个体知识资源,整合分散的知识实现创新。
  已有相关众包平台绩效的研究主要从分析众包主体参与行为角度出发,采集具体众包平台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获取有一定局限性。此外
Talhelm等人在《Science》中提出社会与经济学交叉学科领域中经典的“大米理论”,即水稻和小麦耕作模式影响了我国南北方人群集体主义观念。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速,农耕模式对合作观念的影响势必弱化,那么延续“大米理论”,是否有其他因素可能会伴随着农耕模式的文化基因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传递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一方面尝试从主食偏好出发,即考虑种植文化会通过家庭饮食文化进行代际传递效应,进而会对个体合作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选择了现代市场经济中两个重要的合作观念,即个体信
BOP创业研究已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BOP创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扶贫、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重要途径。BOP创业是低收入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实现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本文首先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分析了湖南武陵山片区BOP创业及农民增收的演变过程,并基于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SDE )方法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湖南武陵山片区BOP创业及农民增收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探究,且对片区BOP创业增收效应空间异质性进行估计及空间表达,其后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湖南武陵山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由农业工商业向消费服务业快速转变。商业银行运用金融杠杆撬动了社会的进步,居民消费意识的转变,促使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迅猛发展,拉动了我国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加了银行的收入来源。随着个人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着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贷款流程中问题频发、信用评级模型不完善、信贷队伍素质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对贷款质量造成了影响。不良贷款的日益增长,侵蚀了银行的利润,破坏了市场的信用环境,挤出了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为
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承启之年。当前,湖南武陵山片区仍处在城镇化加速阶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是下阶段重要的发展任务。而片区作为湖南省的发展薄弱地区,城乡发展状况关系到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因此,以片区为样本研究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理论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湖南武陵山片区县域特征分别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和农户生计响应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
良好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基石,而处理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核心是对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1994年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完全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仍存在很多问题。2018年的“减税降费”使财政收入减少,事权与支出责任调整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水平[22.48%,33.3%),下限较上限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更有利的已有研究,以西部省份为例,将大口径宏观税负约束至22.48%后相应调减财政
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混乱,各地政府如何保持财政可持续问题亟待解决。文献表明同时满足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区间是[22.48%,33.3%),且下限相对上限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有效。基于上述,本文将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作为研究前提,以中部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对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理论层面划分,深入研究全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具体调整优化方案。
  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进行现状分析,以一般公共预算
近些年浙江省拥有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的产业集群,但大都在技术和创新上有所欠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浙江省兴起了“特色小镇”这个概念,并在浙江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当时我国正处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起步阶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清理过剩和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实现产业现代化发展。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统筹安排下,特色小镇发展迅猛。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