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晓声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文革”前凭借小说《解约》在文坛崭露头角,“文革”后重返文坛,因创作《“漏斗户”主》、《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等一批优秀的短篇小说而名声大噪,丰富的文学创作使他在当代文坛上广受好评。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主要呈现跌宕起伏并最终趋向平和的态势,由特定历史事件引发的人生轨迹的突转在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无论从小说人物、思想、语言还是作者情感来看,高晓声始终都在执着地书写“乡村”,使其小说有深重的泥土气息。而这种“乡村”书写既是对一种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多方位呈现,也是对一种文化传统和情感指向的多层次表达。小说多以农村为背景,以人物的物质生活为切入点,呈现农村经济发展受挫与改革过程中的利害得失、人物在多变的农村政策下为生存而挣扎的境况,以及农村经济改革中人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的巨大震动。在这种“乡村”书写背后,是作者因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崇高的创作理想而产生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深刻批判和对在历史转折时期精神受挫、无所依靠的人的人道主义关怀。论文分为四个部分来论述高晓声小说中的“乡村”书写:首先绪论,对高晓声的文学创作进行简单概述,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细读文本,阐释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内容构思,并对“乡村”书写作出界定。第一章在绪论基础上,通过对“乡村”中农民和知识分子两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性格特征的分析,呈现出高晓声小说中“乡村”书写的具体表现。第二章主要是根据第一章对农民和知识分子两个群体的分析概括出高晓声小说中“乡村”的特征,即基于重组的失落与渴望、源白历史的悲情与韧性,将生于“乡村”的农民和来到“乡村”的知识分子视为强大历史力量的化身,给“乡村”带来了微弱而持久的生命力。第三章主要从作者自身经历和创作目标两个方面分析作者“乡村”书写的原因,高晓声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使他准确把握这两个群体的行为和意识有了可能,同时,作者将源于农民身份的淳朴幽默和源于知识分子身份的冷峻批判与人道主义关怀相融于小说创作,使小说中的“乡村”书写情理兼备。此外,自高晓声初登文坛便形成的“大胆干预生活”的态度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过程,而他在“乡村”中看到了历史积淀下来的坚强力量和“乡村”自身拥有的对一切事物的包容,使他自觉地将“乡村”作为书写对象。第四章主要论述高晓声小说中“乡村”书写的意义,通过底层意识、批判意识、哲学意识三个层面表现其文学价值,肯定了他的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指导意义和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并作探究性思考,试图更加准确地定位高晓声小说在文学史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