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活性成分冷冻干燥工艺条件及储存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1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豆是日本的一种传统食品,由纳豆菌(Bacillus natto)或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蒸煮大豆而制成。研究表明,纳豆不仅营养丰富,其周围的黏性物质中还含有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如纳豆激酶、纳豆菌、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剂、维生素k2、吡啶二羧酸等,具有溶血栓、降血压、防止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利用筛选出的一株纳豆菌发酵大豆制成纳豆后不经后熟,直接用无菌生理盐水将纳豆周围的黏性物质洗脱,然后对洗脱液进行冷冻干燥,并对干燥过程中保护剂对纳豆激酶的酶活保持率和纳豆菌存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从脱脂乳粉、蔗糖、麦芽糊精、抗坏血酸、麦芽糖、乳糖、海藻糖和山梨醇中筛选出了最佳保护剂组合:脱脂乳粉10%、麦芽糊精3%、蔗糖5%、抗坏血酸0.5%,在此条件下纳豆激酶的酶活保持率和纳豆菌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69.8%和76.7%。利用电阻法测定了添加保护剂后纳豆洗脱液的共晶点和共熔点。在此基础上对冷冻干燥过程中影响干燥速率、纳豆激酶酶活保持率及纳豆菌存活率的其它因素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确定了最佳冷休克处理条件及最优冷冻干燥工艺条件。适当的冷休克处理可以提高纳豆菌的抗冻能力,但对纳豆激酶的影响并不显著,纳豆菌经8℃、5 h的冷休克处理,冻干后的存活率与未处理的相比提高了3.1%。最优工艺条件为:纳豆洗脱液的pH值为7.0~7.5,预冻结温度为–30℃,冻结速率为1.5℃/min,冻结时间120min,冷阱温度为–40℃,冻结物料厚度为10 mm,干燥室真空度为30Pa,升华温度为30℃,解析温度为40℃。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纳豆活性成分洗脱液的干燥速率为0.83 mm/h,总干燥时间为12 h,冻干后纳豆激酶酶活保持率为81.8%,纳豆菌的存活率为90.9%,冻干粉的含水量为2.93%。利用加速储存试验对冻干粉中纳豆激酶和纳豆菌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估算出了纳豆激酶和纳豆菌在25℃和4℃下的储存寿命。25℃下纳豆激酶酶活损失10%和50%所需时间为19.8d和130.3d(0.36年),纳豆菌菌体死亡10%和50%所需时间为31.7d和208.1d(0.57年);4℃下纳豆激酶酶活损失10%和50%所需时间为325.3d(0.89年)和2138.9d(5.86年),纳豆菌菌体死亡10%和50%所需时间为421.6d(1.15年)和2772d(7.59年)。对4℃条件下的加速储存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由加速储存试验推算出的结果和验证试验得出的结果较接近,证明可以利用加速储存试验估算纳豆活性物质冻干粉中纳豆激酶和纳豆菌的储存寿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和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
近年来,客户关系管理越来越受到各种企业的重视,企业通过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适宜的、有针对性的营销政策,改善与客户的关系,提高销售额,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国电能质量问题和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社会影响越来越大,高可靠性和高质量的电能成为打造高品质产品、吸引国内外资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基础条件。通过对
W nt途径是一种对控制胚胎发育起重要作用的信号传导途径,而其不恰当地活化参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新近多项肿瘤相关研究显示,W nt-5 a是一个良好的肿瘤侵袭和预后标记物,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Internet的发展,网上购物服务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对网上图书交易系统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自上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不仅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而且在企业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
随着武装直升机的日益发展,现有的地面防空武器系统已经很难应对。反直升机智能雷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它以其布防的灵活性,全天候作战的实效性以及安全隐蔽的攻击方式弥补
在空心电抗器需求量日益增加的近代电力系统中,对电抗器参数的计算要求越来越精确。但是目前有关空心电抗器电磁场数值计算方面都还是基于以前传统的方法。将这些传统的参数
财务预警是对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的监测与报警,其目的是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早期及时提醒企业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企业走向更严重的危机:另外也可以作为银行、证券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者,长期以来将赢利作为唯一目标,在追求经济目标的过程中不考虑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及社会公众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