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掺杂及聚磷腈杂化生物玻璃微纳米球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e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其易燃烧的缺点给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阻燃高分子材料已经成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种类。随着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日益关注,阻燃剂产品结构正朝着高效、环保和低毒方向发展。其中无机阻燃剂作为无卤、低烟、低毒阻燃剂的代表,发展势头迅猛,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无机阻燃剂的超细化、微胶囊化、表面改性、复配协效、有机无机杂化与新种类的拓展成为无机阻燃剂的主要发展趋势。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es,BG)是一种基于Ca O-Si O2-P2O5三元系统的具有特殊组成和结构的微纳米粒子,作为一种可应用于体内的生物材料,它具有无毒和环保的特性。此外,生物活性玻璃本身的化学组成具有本质阻燃特性,再加上其形貌和粒径可调控、表面易于功能化、结构可掺杂等优点使其成为潜在的优秀阻燃剂。目前生物活性玻璃作为新型阻燃剂的研究报道还十分鲜见,因此,本文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合成具有特定形貌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阻燃剂,并用阻燃金属离子对其进行掺杂,在此基础上利用环交联聚磷腈(PZS)对其进行表面包覆改性,实现有机无机杂化过程。最终得到一种兼具硅酸盐类无机阻燃剂和磷系阻燃剂双重优点的N-P-Si协同阻燃剂。将其应用于环氧树脂(EP)的阻燃并探讨阻燃机制。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模板法、水热法合成了多金属(Cu、Zn、Sr)掺杂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m BG,M=Cu,Zn,Sr)和中空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hm BG)微纳米球,并利用环交联聚磷腈(PZS)对M-hm BG进行包覆改性,得到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阻燃剂(PZS@M-hm BG)。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BET)等手段对M-m BG、M-hm BG、PZS@M-hm BG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三种阻燃剂均为粒径均一的球形颗粒,M-m BG具有明显的介孔结构,M-hm BG具有明显的中空介孔结构,PZS@M-hm BG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三者比表面积各自分别为463.1 m~2/g、307.9 m~2/g和67.0 m~2/g。TEM结果显示PZS在包覆M-hm BG的同时还进入到其中空介孔空间,造成比表面积的降低。XRD和FTIR测试结果显示M-m BG与M-hm BG具有类似的化学结构,都表现出硅酸盐材料的化学特征,而PZS@M-hm BG兼具PZS与M-hm BG的双重特征,结合TEM结果表明PZS与M-hm BG在分子层级形成了有机无机杂化结构。TGA结果表明,三种阻燃剂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PZS@M-hm BG的有机无机杂化结构中,生物活性玻璃对PZS有着显著的催化降解和催化成炭能力。第二部分:将M-m BG、M-hm BG和PZS@M-hm BG应用于环氧树脂(EP)的阻燃,并利用热重(TGA)、极限氧指数(LOI)、锥形量热(CONE)等手段表征EP阻燃材料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与纯EP相比,添加5 wt%阻燃剂(M-m BG、M-hm BG与PZS@M-hm BG)后,EP复合材料在800℃下的残炭率由纯EP的10.7 wt%分别增加到16.5wt%、16.1 wt%与17.0 wt%;LOI值由纯EP的24.2%分别提升到25.8%、26.6%与29.5%。EP阻燃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PHRR)、总热释放量(THR)、总烟释放量(TSP)均有明显下降。综合E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燃烧性能以及成炭化学、结构分析,探究阻燃机理如下:燃烧过程中,包覆层PZS中的N元素生成了不可燃气体N2和NH3来稀释基体周围的氧气,P元素会生成PO·捕捉EP高温裂解的H·和OH·自由基;内层中的M-hm BG主要在固相中催化EP形成致密的炭层,从而起到阻燃作用。第三部分:为进一步考察生物活性玻璃与其他磷系阻燃剂的协同阻燃效果,将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与M-hm BG复配应用于阻燃EP复合材料。表征结果显示当单独添加量≥6 wt%的DOPO时EP复合材料可以顺利通过UL-94测试的V-0等级,当分别用0.5份与1份M-hm BG替换等量DOPO后,EP复合材料仍可以保持V-0等级,且燃烧时间变短,LOI值提升,但当M-hm BG增加到2份替换DOPO时,UL-94测试降为V-1等级。说明M-hm BG和DOPO适当复配显示出一定的协同阻燃效果。锥形量热燃烧测试结果显示,M-hm BG和DOPO之间的协同阻燃效应主要体现在对烟气释放量的显著降低。M-hm BG和DOPO之间协同阻燃机理如下:燃烧过程中,生物活性玻璃受热产物中的Si O2等覆盖在残留凝聚相基体表面阻隔热传递,且包含的Cu、Zn和Sr等金属离子协同DOPO受热分解产生的PO·捕捉气相中的HO·和O·从而中断链式反应,起到阻燃作用。
其他文献
背景:胆管细胞癌(简称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具有发病隐匿、高复发、高转移、预后较差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胆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严重危害我国国民的生命和健康。目前,人们对胆管癌发病机制的认识仍非常有限。为了探索胆管癌发生发展新的机理,本实验室通过对15例胆管癌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另外82例胆管癌进行了目标区域的靶向测序,
学位
肿瘤干细胞(CSCs)是肿瘤内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和致瘤潜力的细胞亚群,在引起肿瘤发生、促进肿瘤生长、维持肿瘤异质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癌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基于纳米药物靶向CSCs的治疗策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利用纳米药物化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声动力疗法、磁热疗法等,这些治疗策略主要是通过引起肿瘤细胞凋亡来实现治疗目的。然而,由于C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
学位
硫醇主要包括半胱氨酸(Cys)、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谷胱甘肽(GSH),在维护生物体氧化还原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在生物体中的水平与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硫醇在细胞内的失衡将导致氧化压力爆发,促进细胞凋亡和坏死,引发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损伤等各类疾病的发生。因此,发展能够高选择性、实时、原位、高灵敏度检测生物体内硫醇水平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荧光探针可以将分析对象的化学信息以光学
学位
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轴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只有少数患者可以从中获益,甚至某些类型的肿瘤对检查点阻断治疗完全无效。其原因之一为,抗体类药物阻断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后,细胞内的PD-L1会“再分配”到细胞
学位
目前羟基锡酸盐和锡酸盐阻燃剂广泛应用于聚氯乙烯(PVC)等高分子材料中,并对高分子材料有良好的阻燃性能,但是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计算解释阻燃剂在聚合物领域的阻燃性还不够深入。因此从DFT理论上研究阻燃剂羟基锡酸盐和锡酸盐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DFT计算出阻燃剂的结合能和键解离能,合成出阻燃剂并且应用于PVC中进行阻燃和残炭分析,探究结合能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在我国,胃癌依旧是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之一,如何有效地治疗胃癌一直是人们不断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难题。蛋白质作为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不但维持着正常机体的运转,也在癌症发生与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探究人体内胃癌发生时某些蛋白质的异常表达及其参与的蛋白质调控网络,可以让我们在蛋白质层面更加深入地理解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内在机制,进而锁定一个和多个蛋白质作为胃癌治疗的药物靶标,助力
学位
环氧树脂(EP)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力学性能、电气性能等优点,但其易燃性限制了其在建筑、航空航天及电气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对人身安全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提高EP的阻燃性能十分必要。共价有机框架(COFs)是一种由轻质元素(C、H、O、N等)组成、共价键连接的二维或三维晶体多孔材料,具有密度低、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均匀以及稳定性良好和表面官能团丰富等优点。本文制备了一种合成条件简单、热稳定性
学位
随着电离辐射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性损伤越来越受到关注。放射性脑损伤是放射治疗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其损伤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策略仍有待进一步探究。近年来,超高剂量率脉冲辐射因兼具肿瘤杀伤力和正常组织保护作用(FLASH效应)而备受关注,但其产生FLASH效应的关键物理参数和生物学效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针对瞬时剂量率这一关键参数,检测超高瞬时剂量率脉冲X射线与常规剂量率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在整体
学位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且在女性肿瘤死亡患者中排名第一。临床数据显示,70%以上的乳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一旦确诊,病人的生存期将不足5年。临床治疗以化疗抗肿瘤和双膦酸盐类药物抗骨吸收联合治疗为主。然而化疗药的肿瘤杀死效率较低,双膦酸盐的大量使用,又会造成下颌骨坏死。同时,因肿瘤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恶性循环而损伤的骨质也难以恢复,从而严重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乳腺癌骨转移
学位
环氧树脂(Epoxy resin,EP)以其本身优异的绝缘性、耐化学腐蚀性和粘合性而广泛应用在电子电器、土木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但其本身易燃而且会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因此提升EP的阻燃性能显得十分重要。伴随着全球温度升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每个国家的责任与义务,中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提上日程。而将生物质材料运用到阻燃领域,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