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T细胞内ATP含量对肝、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评估价值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ark_joh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器官移植领域,虽然目前移植技术已基本攻克,但是排斥反应仍然是移植医生和病人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移植物长期存活的最大障碍。器官移植受者在术后需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避免排斥的发生,但是移植物存活率提高的同时受者发生药物中毒、机会性感染和癌症的风险也增加,而且基础免疫反应、手术创伤、麻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均可影响到免疫状态,所以有必要对移植术后受者免疫状态进行监测。然而,如何了解移植受者术后的免疫状态,指导合理应用免疫抑制药,从而在免疫抑制不足和免疫抑制过度之间取得平衡,是移植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免疫状态的监测主要包括受体全身情况的评估、移植物功能状态的测定、移植物组织病理学的检查、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监测及受体免疫系统的评估等几个方面。受体全身情况的评估和移植物功能状态的改变具有非特异性,感染等其他并发症也可能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因此只能作为调整免疫用药的参考。移植物组织穿刺病理学检查无疑是判定排斥存在与否的最准确方法,但是穿刺活检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可能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不易反复监测。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的监测是目前评估免疫状态、调整临床用药的主要依据,在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个体药代动力学的差异和影响免疫功能因素的复杂性,许多病人仍难以完全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比例是评估受体免疫状态简单而实用的方法,但是淋巴细胞计数无特异性。因此,对T细胞各种亚型进行分析,才能有助于判定受者免疫状态,预警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起关键作用的细胞是CD4+T细胞,大多免疫抑制检测和免疫抑制治疗都是以CD4+T细胞作为主要研究目标。而免疫细胞的功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细胞内ATP的能量供应,所以测定免疫细胞内ATP的浓度可以反映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本课题旨在探讨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CNI血药浓度测定相比,CD4+T细胞内ATP含量检测是否更准确地反映感染的肝、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并为免疫抑制剂的调整提供依据。目的:1、检测CD4+T细胞ATP量的变化,以了解肝、肾移植受者手术后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以及移植术后稳定、感染等状态患者的ATP值。2、检测感染时CD4+T细胞ATP量的变化,了解移植受者术后感染前、感染时及治疗后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及在预示感染等不良事件中的作用。3、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CNI血药浓度测定相比,CD4+T细胞内ATP含量检测能更准确地反映感染的肝、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指导临床用药和实施个体化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①50例肝移植受者根据临床状态分为感染组(感染受者,n=13)和对照组(非感染受者,n=37),两组均采用以钙调蛋白磷酸酶抑制剂(CNI)环孢素或他克莫司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20例健康人群(健康组)为本院随机抽取的体检正常人群。②75例肾移植受者根据临床状态分为感染组(感染受者,n=20)和对照组(非感染受者,n=55),两组均采用以钙调蛋白磷酸酶抑制剂(CNI)环孢素或他克莫司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健康组同上。③采集受者外周血样本,采用ImmuKnow技术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内ATP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和CD4‘T细胞与CD8+T细胞比值(CD4+/CD8+);均相酶免疫分析法测定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分析外周血CD4+T细胞内ATP含量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一、CD4+T细胞内ATP含量对肝移植受者的评估:1、肝移植受者感染和非感染的ATP水平分别为(171±40,)ng/m1和(269±31)ng/ml,健康人群的CD4‘T淋巴细胞ATP水平为(406±57)ng/ml;健康人群、感染和非感染的CD4+T细胞内ATP含量数据95%置信区间检测分析分别为295ng/ml-517ng/ml、92-248ng/ml和209-330ng/ml。2、感染组外周血CD4+T细胞内ATP的质量浓度与非感染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感染组外周血CD4+T细胞内ATP的质量浓度与健康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感染组外周血CD3+T和CD8+T细胞百分比比非感染组则显著升高(P<0.05);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及MMF和FK506血药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CD8+T百分数高于健康组,CD4+/CD8+(?)低于健康组(P<0.05),非感染组和健康组周血中CD3+T和CD4+T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移植受者外周血CD4+T细胞ATP含量与外周血CD8+T细胞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0.299,P=0.041),与CD4+/CD8+呈显著正相关(r=0.324,P=0.026),与CD3+T细胞百分比、CD4+T细胞百分比及FK506和MMF血药浓度无相关性(r=0.079,p=0.585:r=-0.071,P=0.622;r=-0.118,P=0.414;r=-0.164,P=0.45)。二、CD4+T细胞内ATP含量对肾移植受者的评估:1、肾移植受者感染和非感染的ATP水平分别为(161±38)ng/ml和(244±31,184—304)ng/ml。数据95%置信区间检测分析认为肾移植受者感染和非感染的ATP水平分别87ng/ml—234ng/ml和184—304ng/ml。2、感染组外周血CD4+T细胞内ATP的质量浓度与非感染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非感染组外周血CD4+T细胞内ATP的质量浓度与健康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感染组外周血CD3+和CD8+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稳定组(P<0.05),感染组CD4+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及环孢素和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与稳定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CD8+T百分数高于健康组,CD4+/CD8+低于健康组(P<0.05),非感染组和健康组周血中CD3+T和CD4+T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T细胞ATP含量与外周血CD8+T细胞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0.299,P=0.041),与CD3+T细胞百分比、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及FK506和CSA血药浓度无相关性(r=0.055,P=0.640;r=0.171,P=0.142;r=0.186,p=0.111;r=0.059,P=0.614;r=-0.213,P=0.391)。结论:1、正常人群的CD4+T淋巴细胞ATP水平为295ng/ml-517ng/ml,肝移植受者感染和非感染的ATP水平分别为(171±40,92—248)ng/ml和(269±31,209—330)ng/ml;肾移植受者感染和非感染的ATP水平分别为(161±38,87-234)ng/ml和(244±31,184—304)ng/ml。2、CD4+T细胞内ATP含量检测能判定肝、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及非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CNI血药浓度测定相比,CD4+T细胞内ATP含量检测能更准确地反映感染的肝、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可为免疫抑制剂的调整提供依据。3、CD4+T细胞内ATP含量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与CD4+T百分比和CNI血药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
其他文献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充满着无限的艺术张力,它"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文化意蕴,使其至今仍焕发出亘古弥新的艺术魅力。从小说的标题、叙事、主题、审美等四个方面所呈
目的探讨羧氨基葡聚多糖(术尔泰)间断腹腔注射预防术后腹腔粘连及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材料与方法32只雌性SD大鼠完全随机法均分为四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术尔
自金融风暴发牛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也不例外,面临着不少困难。为此,该文对未来形势作了分析,提出了应该关注的问题。
首先介绍了化工过程运行优化的历史发展,阐述了工业过程运行优化的系统结构,对常规控制层、先进控制层、实时优化层、调度层和计划层分别作了说明,重点讨论了实时优化的研究热点
@@广东省重大科研专项《广东船舶配套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从2009年6月启动。今年10月,该书将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计划出版,这是中国船舶工业创新发展史上值得庆贺具有重要意
会议
[目的]构建TGF-β1低表达转基因(TG)小鼠,探讨TGF-β1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对免疫因子的调节。[方法]用基因操纵的方法构建转基因(TG)小鼠TGF-β1基因敲减模型,多聚酶
关于野生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涉及到野生动物是否为民法中之物,进而能否由民法物权来调整,中外学者观点不一。随着德国民法典第90a条的修改,争议更甚。在我国物权法草案审议
周围神经损伤较为常见,各种外伤(如压迫、牵伸、撕裂、切断)以及其他因素(如局部缺血、肿瘤)都会造成神经系统部分或全部损伤,从而导致功能丧失和其他神经性疾病。尽管周围神经
目的:有关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脏“去或留”的争论由来已久,最近研究表明脾脏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产生及发展有促进作用,而脾切除有利于减缓肝硬化,促进肝再生,肝硬化似乎宜选择
目前肌松药主要按实际体重计算其应用剂量,临床中按此方法给药个体间药效学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体重指数、性别、年龄等不同的患者,其药效学差别更为显著。在临床工作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