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前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转变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治理从纵向时间线而言,从1992年起始至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和机制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以标志性文件的签署为全球气候治理进行阶段性的划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的开启,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领导地位的确认自此开始全球气候治理的后京都时代。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后京都时代的结束,2009年到2015年间被称为后哥本哈根时代,属于全球气候治理的探索期,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订为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
  全球气候治理的横向参与者而言,主要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阵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欧盟和中国。各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原因各不相同,因而在对待全球气候治理的态度和角色定位也有较大差异。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美国的参与是选择性的参与,根据国家利益和政府喜好趋利避害,气候治理政策前后差异较大,甚至截然相反。欧盟的气候治理政策具有相对连续性,但欧盟现实的客观条件限制了欧盟承担全球气候治理领导者的愿望。中国自始至终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巴黎协定》开启新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新机制和新规则落实的同时,各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态度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转变。
  本文以《巴黎协定》为切入点在对比美欧两国对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参与态度转变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始终坚定不渝推动落实《巴黎协定》的原因和意义。通过对历史上美国、欧盟和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态度和角色梳理分析,简要阐明了各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态度转变历程和影响因素。通过《巴黎协定》签订后各国对全球气候治理参与态度和角色定位的转变,对比出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后,分析中国在后巴黎时代努力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角色定位的原因。最后根据现实情况入手,阐明中国在《巴黎协定》后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以及中国的应对战略选择。
其他文献
贫困一直都是围绕在世界各国当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我国农付在农业资源还有农民知识上一都是比较困乏的,所以贫困的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而在建国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一,党带领全国人民积极的展开了反困工作,而且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这也使得全国很大范围之内都以得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扶贫的目标也得到了提升,从当年的只要求温饱到了现在的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迈向小康社会。不过反宿困工作在现在还是有许多无法解
学位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建设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欧亚经济走廊和海上通道,促进中国、沿线各国乃至整个亚欧经济的发展。该倡议遵循市场规律,使生产要素更大规模地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合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需要周边国家和参与国的大力支持。换言之,要对“一带一路”的未来做出预测,仅仅了解中国方面的意图是不够的——必须研究沿线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对
学位
身份认同是当代族裔以及社会认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美国目前增长最快的族群,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反映亚洲移民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重要变量。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的复杂交织,在亚裔美国人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由身份认同而引发的冲突变得日益显著,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引发亚裔与其他族群的矛盾乃至社会问题。亚历山大·温特认为,身份是由内在和外在结构建构而成的。本文从自我身份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两个
随着全球化推进,能源逐渐成为各国所关注的战略资源,国际能源合作也成为国家间博弈的舞台,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两个大国,中俄能源合作不仅对两国国内具有重大意义,更是对国际社会拥有巨大影响力。中俄能源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拉开序幕,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历经波折,但仍旧稳步前行。能源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展,由传统化石能源扩展至电力、新能源等;合作的层次也不断加深,由原料贸易拓展至上中下游
印度独立之后,国大党政府在宪法中宣布废除贱民制度,但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却抑制不住实质上的波涛汹涌,种姓制度的影响并未消除,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种姓与竞争性选举制度的融合。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大党以及印度人民党的衰败,印度地方政党开始崛起,虽然保留政策给低种姓阶层带来了一定的福利,但是低种姓阶层尤其是达利特人的社会地位以及政治地位却依旧没有得到改善;此时,安贝德卡尔作为贱民领袖唤醒了低种姓
穆斯林移民作为英国社会最大的少数族裔,对英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以伊斯兰教为宗教信仰的穆斯林与以基督教为宗教信仰的英国主流社会存在明显的文化异质性,这种文化因素与政治、经济因素一样,对穆斯林移民在英国社会的融入状况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的方式,对穆斯林移民在英国社会的融入状况进行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即文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移民理论、
民主化是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朝向民主制度进行努力,但中东地区却似乎是一个例外。中东地区复杂的历史与宗教使该地区各国民主进程缓慢,其中伊拉克作为美国输出民主战略最大的试验场,从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至今其民主转型已经超过十年。伊拉克的民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无疑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它的民主转型进程与民主制度的质量,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伊拉克极为复
学位
自新加坡民族国家创建以来,人民行动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国的过程中,人民行动党把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完成建国的过程也进而确立了自身的独大地位。1968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地位确立,从此进入平稳运行期。从国家创建到“一党独大”地位的巩固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人民协会”始终贯穿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民协会的产生是由于人民行动党政治斗争的需要,随着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
斯里兰卡被称为“印度洋上的明珠”,却因陷入族群冲突导致的内战而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斯里兰卡民族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斯里兰卡执政的僧伽罗族政治精英,将国家权力置于单一性的政府框架之内,很少回应泰米尔族等少数族群在政治上的分权化要求而加剧的。1983年起,斯里兰卡民族冲突升级,内战爆发。为了解决僧泰冲突问题,斯里兰卡政府在1987年与印度签订了《为在斯里兰卡建立和平与正常秩序的
学位
詹姆斯·麦迪逊,是18世纪美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也是美国的“宪法之父”,他强调美国是共和制国家,而不是民主制国家。在共和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麦迪逊的分权制衡思想对于丰富共和主义思想传统的内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分权制衡思想也是他自己的共和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为开国先贤和宪法之父,麦迪逊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建国难题:美利坚合众国必将是一个大型共和国,但历史上的大型共和国都面临着党争问题的严重困扰,无法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