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lin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74年,日本学者Nakagawa就发现,有部分颅脑损伤合并眶尖骨折的患者,其眼部的临床表现与血管性疾病和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眶上裂综合征”相同或相近,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观察,他首次提出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Traumatic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syndrome)”的概念,并阐明这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眶上裂区骨折压迫眶上裂内血管和神经[Ⅲ,Ⅳ,Ⅵ,Ⅴ(1)即眼动神经]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随着颅脑创伤救治的日益规范化,颅脑创伤的整体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在诊断和治疗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相当一部分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这也是提高颅脑创伤合并颅神经损伤救治的关键环节。本课题以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为研究对象,分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第一部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模型基础。[方法]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方法,使用70g神经损伤夹对20只成年SD大鼠一侧圆孔(相当于人类眶上裂)内容物进行钳夹致伤,致伤侧为致伤组,其对侧未致伤者为自身对照组,伤后24h记录瞳孔直径、瞳孔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提上睑肌功能、眼球活动等症状学指标。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取眶上裂内容物标本行HE染色及电镜观察以验证动物模型。[结果]模型制备成功率90%。瞳孔直径致伤组3.02±0.45mm,对照组0.75±0.18mm,瞳孔对光反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且致伤组动物全部出现眼睑下垂以及眼球固定于中间位的症状。HE染色显示,随着受压时间的延长,神经变性程度进行性加剧,神经再生不明显,相反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电镜观察显示,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髓鞘结构从轻度脱髓鞘逐渐演变为髓鞘崩解,致伤4周后间质大量纤维细胞增生,与新生神经纤维相互缠绕。[结论]所制备的动物模型稳定性高、易操作、重复性好、生命体征平稳、可在实验室内完成,并能有效的模拟临床上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病因和临床症状,且所造成的损伤为Sunderland分级中的一度到三度损伤,是可逆性损伤。而改良的照片法是测量动物(特别是小体型动物)瞳孔直径便利且精确的方法之一第二部分:眶上裂内容物受压迫时间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眶上裂内容物受压迫时间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动物模型,75只成年SD大鼠按是否手术取出神经损伤夹分成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手术组(60只)按照手术取出神经损伤夹时间不同分为A(即刻)、B(72h)C(1周)、D(2周)4个亚组,所有动物均在取出损伤夹后4周进行症状学、电生理学观察;非手术组(15只)损伤夹留存动物体内直至4周后进行上述观察。[结果]非手术组致伤侧瞳孔直径为3.09±0.40mm,瞳孔对光发射无一恢复,所有动物均出现眼睑下垂及眼球固定于中间位的现象,CMAP波形失去正常形态,与手术组相比,其神经功能恢复差。各手术亚组中,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瞳孔直径从0.91±0.22mm增大到2.60±0.85mmm;瞳孔对光发射存在率从93.33%下降到26.67%;眼裂高度从3.00±0.43mm减小到1.22±1.17mm眼球运动恢复率从93.33%下降到40%;CMAP波幅从7.62±1.78mv减小到3.71±1.94mv,CMAP延迟时间从3.15±0.68ms延长到4.05±1.09ms;致伤组CMAP波形较对照组低平,延迟时间变长,C、D两组波形呈双峰改变。[结论]手术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非手术组。眶上裂内容物受压时间越短,其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其中72h内行手术解除压迫,效果最显著。长期压迫后神经功能是否能恢复,恢复程度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眶上裂内容物受压迫时间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眶上裂内容物受压迫时间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第二部分实验中所留置的眶上裂内容物标本行电镜观察及N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非手术组病理变化与其他手术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髓鞘的崩解极为明显,而可见的再生神经髓鞘非常少,免疫组化染色减弱更明显、染色缺失区面积较大。各手术亚组电镜观察显示,随着受压时间延长,雪旺细胞增生明显减少,神经纤维再生速度、数目、髓鞘厚度也随之减少。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NF免疫组化染色逐渐减弱,出现不规则条块状、串珠状棕黄染色。[结论]手术组神经纤维的再生明显优于非手术组。眶上裂内容物受压时间越长,神经再生越不理想。长期压迫对神经再生修复的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第四部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与临床观察[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显露眶上裂区的影响,研究眶上裂的显微解剖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减压手术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比较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探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人类全颅标本20个(共40侧)。按标准颧弓入路、扩大颧弓入路模拟手术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深度、手术空间的差异;显微镜下解剖眶上裂,记录眶上裂不同形态,并测量外侧点到内测点的距离(AB),外侧点到下极点的距离(BC),内侧点到下极点的距离(AC)。分析12例(男7例、女5例)14侧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形成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初步治疗方案。[结果]扩大颧弓入路使手术操作角度增加5.2度,而到达眶上裂的距离随之增加1.2mm。共识别出6种类型的眶上裂结构,最常见的为Ⅵ型(35%)。各标志点间距离为AB右侧16.9±1.80mm,左侧17.0±1.82mm;BC右侧20.1±2.74mm,左侧20.2±2.86mm;AC右侧8.9±1.64mm,左侧8.9±1.66mm,左右未见明显差异。临床观察患者平均年龄28岁,平均随访6个月,其中1例患者合并眶尖综合征。CT三维重建显示:7例患者眶上裂区有骨折线、骨折片压迫或眶上裂出现变形。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在行保守治疗的5例患者中,3例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对于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扩大颧弓入路优于传统颧弓入路以及额颞眶颧弓入路。针对那些眶上裂区有明显骨折的患者,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而术前对患者行影像学三维重建有利于指导手术的实施。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具体适应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针对用NaF-SnCl2作还原剂的磷钼蓝光度法测定钢铁中磷的显色不稳定,进一步研究了该法的显色条件,并在显色体系中加入三乙醇胺作为显色反应稳定剂。结果表明,三乙醇胺对该体系
目的:研究理气活血法配伍规律。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和高热量饲料的方法对60只Wistar雄性大鼠造模,随机分组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理气活血法组、理气药组、活血药组等,研究
目的总结经远外侧入路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5例经远外侧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小脑后下动脉瘤9例,椎动脉瘤
目的探讨Chiari畸形-脊髓空洞复合症(ACM-SM复合症)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对72例ACM-SM复合症的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患者分为单纯的枕下减压组和枕下减压、枕大池
背景:止血带用于肢体手术,可以减少病人出血量,清晰手术视野,便于解剖结构辨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目前广泛应用于骨科和整形外科手术。但应用止血带压迫本身也可以引起
我国自古便崇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凝聚的是工匠们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职业的敬业坚守、对德行的坚定信仰。由于历史发展与演变,工匠精神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与传承多个阶
网易科技讯5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2018年度举行的微软开发者大会上,公司通过发布关于使用语音、摄像头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代边缘计算工具引导更多开发人员,将业务
肺结核是一种长期威胁着人类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因结核杆菌经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感染。本文通过分析肺结核的流行特征,强调了肺结核应该以预防为主,也阐述了现在治疗
目的:再次心脏手术置换主动脉瓣的临床病例在长海医院心胸外科的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但国内外关于再次心脏手术置换主动脉瓣的文献非常少。本文的目的在于:回顾分析我科再次心
缺血性肌挛缩是由Volkmann1881年首先报道的,主要是由于肢体遭受各种创伤后,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软组织高度肿胀,筋膜间隙内压力增高,如果未能及时解除压迫,直接导致肌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