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儒道关系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l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两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两汉时期,儒道思想的对立与互补是支配全过程的基本现象。本文以两汉儒道思想的发展逻辑为线索,对两汉儒道关系作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释。论文由以下六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动因、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儒道关系涉及到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过程。研究两汉儒道关系,能从总体上了解汉代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向。目前学界对于两汉儒道关系尚缺乏系统与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并重视对儒道两家历史文献的利用与研究。本文通过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两汉儒道关系作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释。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汉初儒道的相争与融合。汉初,黄老之学由于倡导清静无为,适合了恢复生产经济的需要,所以上升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儒道两家在对立与斗争的同时又互相吸收与融合。陆贾、贾谊、韩婴都吸取了黄老思想,提出了不少儒道结合的命题。由于儒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儒学实力增长,成为“显学”,渐呈取代黄老之学的趋势。《淮南子》是汉初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它力图把“道德”和“仁义”糅合起来,实现一种儒道互补的价值结构。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董仲舒的新儒学与黄老之学。天道观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天道观的核心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在董仲舒所构建的新儒学体系中,黄老思想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董仲舒把黄老道学的“无为”思想,有机地糅合到其儒学体系中,他强调“无为”不但是治国的根本原则,同时也是养生之道。对于黄老之学的阴阳刑德思想,董仲舒也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发挥。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西汉中后期儒道关系的发展。《老子指归》与《老子河上公章句》继承了老子和汉初黄老学派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对儒家的“礼教”大加挞伐,却对仁义之君的统治作了全面的肯定。《老子指归》引《易》入《老》,对《老子》之旨向玄学转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扬雄援《老》入《易》,创作了《太玄》。桓谭在批判了谶纬神学的同时,吸收并发展了道家的养生思想。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东汉社会批判思潮中的儒道关系。随着社会政治危机的加剧,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应之而起。王充吸收道家的自然观念,对神学和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王符继承了道家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意在挣脱神学经学的束缚,建立一种以元气为基础的新的天人关系。仲长统由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开始转向老庄的玄虚、逍遥之学。郑玄援道释儒,则预示着魏晋玄学的新趋向。   结语部分简要评述了两汉儒道关系发展的表现形态及其意义。儒道之间的对立与互补,使儒道两家哲学不是封闭式地发展,而是一种动态发展中的哲学,富有生命的活力。
其他文献
具体给出了音响系统用电量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并进一步用实例加以说明。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steps of power consumption of audio system are given in detail, a
应用骨髓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日益普遍。骨髓移植的主要并发症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此病被认为是免疫介导的供者免疫活性细胞和受者细胞所显示的不同抗
语用预设与会话隐涵都是自然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语用预设常被定义为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作的假设;而会话隐涵则是一种会话过程中隐含的语用信息,通常把它说
学位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美学与新闻学的交叉研究在国内兴起,并开始逐渐形成一门新兴学科——新闻美学。 新闻美学主要借助美学原理,结合新闻学、现代心理学、哲学、文学
45#钢与锡青铜扩散连接rn本成果研究了45#钢与锡青铜的扩散连接,确定了钢与锡青铜扩散连接的最佳工艺参数(连接温度820℃~850℃,连接压力1.0 MPa~2.0 MPa,连接时间20 min),接头抗拉强
博世旗下的EV新近推出了新款专业无线话筒系统R300,是一款多功能用途的专业入门级的无线系统,适用于演出、会议、娱乐等多种应用场所。该产品以实惠的价格得到高昂价格专业产
本文研究了30例心脏起搏的 ECG 和 VCG。其中29例右室心尖心内膜起搏,其 ECG 为 LBBB 图形,VCG的初始和最大向量向左、后。虽然 X 线检查均有心脏扩大,但 ECG 和VCG 电压均未
本文主要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核心政治思想--“哲学王治”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理想的提出。主要讨论了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对柏拉图提出哲学王治理想的影响。   第
学位
近几年,各地中考数学题中出现了一些切合实际、贴近生活的阅读理解型题目,这些题目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在学习新知、理解、分析问题、应用、归纳、总结、探索等方面的能力.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