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明清医家文献中有关水肿病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比较其学术理论,并对其中涉及的方药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明清医家治疗水肿病的辨治方药规律。
方法:以胡国臣主编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8月)中收录的30位医家文献为研究对象,查阅书名和目录;结合《中华医典》,将“水肿”、“水气”、“水病”、“肿”作为检索词,逐条阅读、摘录、补充;再与原书进行校对,确保准确。排除其中未论述水肿病内科辨治的、单纯解释经典的和只论方药的内容,得到明代12位、清代14位医家的著作。首先,从中提取、梳理、分析每一位医家的内容,按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方面,提炼其各自的学术理论。其次,小结明清医家辨治学说,横向对比其共性和特色,纵向对比其学术沿革。再次,提取其中涉及的方药,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整体把握和概述明清医家对水肿病的辨治规律和方药特点。
结果:明清医家论治水肿病的学术思想,继承了古代先贤的理论和经验,发挥了自己的特色。病因病机方面,源于外感者,多由湿邪浸人,弥漫周身而发;源于内伤者,多由饮食七情、酒色过劳,以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成。辨证施治方面,分别运用祛湿消肿、健脾燥湿、补肾温阳等方法。方药规律方面,整理出705首方剂,涉及药物248味。频数分析得出高频药物为茯苓、白术、甘草等69味。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健脾益气燥湿药组、行气导滞利水药组、补肾温阳化气药组等12组。
结论:明清两代医家相同点:外感以伤湿为主,或由风、热、暑邪导致。都提到了外湿所中部位不同,以及所挟风、寒、热不同而辨治不同。内伤以肺、脾、肾功能失调为主,或累及胃、三焦、膀胱,都着重于从脾、肾辨治。不同点:外感湿邪,明代医家将湿邪伤人内外、上下、脏腑划分更加细致;清代医家则更重视湿中经络不同,及外湿与脾虚内湿的关系。内伤原因,明代医家注重脾不制水、肾不主水导致水肿,强调七情所伤、诸气不和等因“气”致肿的因素;清代医家则在脏腑论治上更加完善,补充了血病及水、血水同病的理论体系。频数分析说明,利水渗湿药、补气药、补阳药等起主要作用;聚类分析说明,健脾利水燥湿、理气化湿消肿、补肾温阳化气等为主要组方。
方法:以胡国臣主编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8月)中收录的30位医家文献为研究对象,查阅书名和目录;结合《中华医典》,将“水肿”、“水气”、“水病”、“肿”作为检索词,逐条阅读、摘录、补充;再与原书进行校对,确保准确。排除其中未论述水肿病内科辨治的、单纯解释经典的和只论方药的内容,得到明代12位、清代14位医家的著作。首先,从中提取、梳理、分析每一位医家的内容,按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方面,提炼其各自的学术理论。其次,小结明清医家辨治学说,横向对比其共性和特色,纵向对比其学术沿革。再次,提取其中涉及的方药,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整体把握和概述明清医家对水肿病的辨治规律和方药特点。
结果:明清医家论治水肿病的学术思想,继承了古代先贤的理论和经验,发挥了自己的特色。病因病机方面,源于外感者,多由湿邪浸人,弥漫周身而发;源于内伤者,多由饮食七情、酒色过劳,以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成。辨证施治方面,分别运用祛湿消肿、健脾燥湿、补肾温阳等方法。方药规律方面,整理出705首方剂,涉及药物248味。频数分析得出高频药物为茯苓、白术、甘草等69味。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健脾益气燥湿药组、行气导滞利水药组、补肾温阳化气药组等12组。
结论:明清两代医家相同点:外感以伤湿为主,或由风、热、暑邪导致。都提到了外湿所中部位不同,以及所挟风、寒、热不同而辨治不同。内伤以肺、脾、肾功能失调为主,或累及胃、三焦、膀胱,都着重于从脾、肾辨治。不同点:外感湿邪,明代医家将湿邪伤人内外、上下、脏腑划分更加细致;清代医家则更重视湿中经络不同,及外湿与脾虚内湿的关系。内伤原因,明代医家注重脾不制水、肾不主水导致水肿,强调七情所伤、诸气不和等因“气”致肿的因素;清代医家则在脏腑论治上更加完善,补充了血病及水、血水同病的理论体系。频数分析说明,利水渗湿药、补气药、补阳药等起主要作用;聚类分析说明,健脾利水燥湿、理气化湿消肿、补肾温阳化气等为主要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