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显像在淋巴瘤肌肉侵犯评价中的价值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o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或富含淋巴的结外器官,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局部肿块。根据淋巴瘤的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淋巴结淋巴瘤和结外淋巴瘤,其中结外淋巴瘤的发生率占25%~50%。结外淋巴瘤(Extranodal Lymphoma)指原发于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或非淋巴组织的淋巴瘤,有其独特的特点,儿乎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器官及组织,其临床表现及特征因发病部位而异,而发生于肌肉软组织的淋巴瘤非常罕见,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除了肌肉受累,同时也可侵犯邻近皮下、肌间隙脂肪、骨骼及神经等组织。肌肉淋巴瘤(Musclelymphoma)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可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发生。按病理学改变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2-氟-18氟-2-脱氧-D-葡萄糖(2-Fluorine-18 fluorine-2-deoxy-D-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技术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已得到公认。尽管18FF-FDG PET/CT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对于18FF-FDG PET/CT在肌肉淋巴瘤的诊断上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且需要与肌肉的生理学浓聚相鉴别,本研究旨在系统性分析肌肉淋巴瘤在PET/CT上的影像学特点并与肌肉生理性浓聚加以鉴别。此外,由于肌肉受损时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水平会增高,且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与淋巴瘤诊断相关,本文同时研究上述指标与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关系以及是否可以预测淋巴瘤肌肉侵犯的发生。第一部分 18F-PET/CT在淋巴瘤肌肉侵犯中的检验效能评估目的探讨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影像特点,并比较PET和CT对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的检测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5月所有到本中心行18F-FDG PET/CT并经病理、影像学及临床确诊的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的PET/CT图像及临床相关资料。并随机抽取34例影像学上表现为18F-FDG PET/CT肌肉生理性浓聚的非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实验组(淋巴瘤肌肉侵犯)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型、病灶分布特点(结内外侵犯及累及肌肉)、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PET代谢肿瘤/非肿瘤比值(T/NTratio)以及同病灶CT密度T/NT比值。分析对照组(肌肉生理性浓聚)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常见累及肌肉及SUVmax与前者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分析。同时通过分析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的PET代谢肿瘤/非肿瘤比值(T/NT ratio)以及同病灶CT密度T/NT L比值,探讨PET和CT对病灶的探测能力。结果1.68例肌肉淋巴瘤患者中,94.1%(64/68)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1.8%(4/34)例为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占42.6(29/68)%,其次为NK/T细胞淋巴瘤,占11.8%(8/68),滤泡性淋巴瘤8.8%(6/68),间变大细胞淋巴瘤7.4%(5/68),T淋巴母性淋巴瘤5.9%(4/68),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4.4%(3/68),B淋巴瘤母性淋巴瘤2.9%(2/68),套细胞淋巴瘤2.9%(2/68),MALT淋巴瘤2.9%(2/68),浆细胞淋巴瘤 1.5%(1/68),脂膜炎性淋巴瘤 1.5%(1/68),Burkitt淋巴瘤 1.5%(1/68)。69.1%(47/68)表现为局限性肌肉侵犯,30.9%(21/68)表现为全身肌肉广泛侵犯。54.4%(37/68)表现为肌肉肿胀及疼痛,45.6%(31/68)无明显肌肉相关临床症状。2.最常累及的肌肉为中轴部位肌肉,以髂腰肌、腰大肌和臀部肌肉为主。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18F-FDG摄取明显高于肌肉生理性浓聚(SUVmax:14.5±10.7 vs.4.9±1.9,t=4.838,P<0.0001)。79.4%病灶呈现为结节状和块状,而肌肉生理性浓聚均表现为沿肌肉走行的条状或片状浓聚。淋巴瘤肌肉侵犯均未累及头颈部肌肉,而肌肉生理性浓聚有52.9%位于头颈部。3.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18F-FDG明显高摄取,显示清楚,而在CT上病灶密度改变不明显,难以确认。病变处CT未见密度异常者5例,密度稍低于正常肌肉者28例,密度稍高于正常肌肉者1例。病灶处PET代谢T/NT比值明显高于CT密度T/NT>比值(15.5±11.4vs.0.8士0.2,t=7.515,P<0.0001)。结论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在18F-FDG代谢、病灶形态及分布上与肌肉生理性浓聚存在明显不同,能够与肌肉生理性浓聚相鉴别。18F-FDGPET/CT能灵敏地、全面地检出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第二部分 部分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瘤肌肉侵犯的关系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铁蛋白(SF)等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瘤肌肉侵犯的关系,并研究其是否可以预测淋巴瘤肌肉侵犯。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5月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PET/CT检查前后3天内的LDH、CK、β2-MG、SF水平,并随机抽样34例无肌肉侵犯的淋巴瘤患者,收集上述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相比较。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瘤肌肉侵犯与否、侵犯范围及病灶代谢增高程度与血液学指标水平的关系。结果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中,LDH增高45例,CK增高7例,β2-MG增高59例,SF增高45例,34例对照组(无肌肉侵犯的淋巴瘤患者)中,LDH增高14例,CK增高4例,β2-MG增高21例,SF增高9例;淋巴瘤侵犯组血清LDH、CK、β2-MG与对照组无差异,SF略高于对照组;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者的肿瘤侵犯范围及病灶代谢增高程度与血清LDH、CK、β2-MG水平无相关性或仅低相关,而SF水平与病灶代谢程度有一定相关性。结论淋巴瘤肌肉侵犯的18F-FDG代谢与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及β2-微球蛋白的水平不存在或仅存较低统计学相关性,这些血液学指标无法预测淋巴瘤肌肉侵犯及病灶侵犯的范围。淋巴瘤肌肉侵犯组和对照组SF的水平有差异,且其与淋巴瘤肌肉侵犯存在一定相关性,SF可以反映一定情况下肿瘤负荷的程度,SF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淋巴瘤患者存在肌肉侵犯。
其他文献
在我国,缺Mg是导致柑橘产量和品质下降的最常见生理障碍之一,正在成为制约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缺Mg胁迫下,植物从老叶向嫩叶运输Mg的能力会提高,从而可为嫩叶的正
以桉木为原料,采用碱法蒸煮工艺探究从原料中溶出木素含量情况。同时对碱木素进行分级处理并分析不同级分化学结构特征。系统讨论了木素的分子量与其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对碱法制浆工艺优化,得出最优条件:液比1:5,用碱量为20%(以Na2O计)、蒸煮温度160℃、保温时间2h。此时从原料中溶出木素含量为24.33%,接近于原料分析中木素含量。(2)采用乙酸乙酯、丙酮、丙酮/
多个体系统是对现实世界中很多具有类似图结构关系的系统的集中抽象描述,它由基本的代表每个个体的网络节点构成,而网络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若是相互且等效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流结构呈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河网的防洪抗旱功能,导致区域水文旱涝事件频发且影响范围呈上升趋势,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鉴于此,本
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是移动机器人能够实现真正自主运动的关键。利用SLAM技术,移动机器人在未知的环境中可以不依赖外部参考系统,拥有确定自己的位置并同时构建周围环境地的图能力。本文针对室内移动机器人SLAM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当前自主移动机器人技术和SLAM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双轮独立驱动机器人,建立了该类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并对航迹推算算法以及里程计标
板式透空堤是近年来的科研创新,它对比传统堤而言的优点有:(1)有利于防波堤前后的水体交换,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受到大面积破坏;(2)可以适用于深海地区;(3)工程造价较
目前大地电磁数据的三维反演技术已基本成熟,且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实测资料的处理与解释。该技术能够克服传统一维和二维反演的局限,得到更加准确的地电模型,因此其在科学研
目的:研究嗜铬粒蛋白(CGA)衍生多肽CGA47-66(Chromofungin,CHR)对脂多糖(LPS)诱导脓毒症小鼠肺损伤的影响,并探讨CHR对肺组织中自噬流调节的保护性机制。方法:通过LPS(10 mg/kg)腹腔
本文通过室内物理试验和UDEC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层状裂隙围岩在不同工况下的开挖扰动稳定性开展了研究,并在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主
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黑河,由于降水稀少,使得其流域内的水资源更加珍贵。随着对黑河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上游地区现已规划建设了8座梯级水库,其中黄藏寺水库作为龙头水库,是重要的水利枢纽;中游地区是主要的粮食产区,灌溉用水需求较大,挤占下游用水的情况时有发生,威胁下游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为缓解中下游用水矛盾,改善下游生态环境,有必要开展水库生态调度,为水库运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黄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