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研究及我们的对策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媒体如何看待中国?他们笔下的中国是善意的、开放的,还是邪恶的、落后的?他们笔下的中国是不是真实而客观的?能影响他们笔下的中国的不仅是西方媒体自身,还包括我们在对外报道上的探索与努力。  2008年,中国经历了几大重要的对外报道事件——3.14拉萨骚乱,5.12汶川大地震,8月奥运会。三个重大事件中,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态度始终在不断变化:面对西藏问题,西方媒体拒绝采信我国新闻媒体的信息;面对灾害,西方媒体又为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现出的同情、团结所动容;而奥运会上,西方媒体这种“又爱又恨”的态度表现得尤为明显。  全文共约3.5万字,由引言、本论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  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理论研究、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本论涵盖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主要分析2008年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卫报》对中国的相关报道。此部分中,笔者首先以两报2008年每周四的涉华报道为样本,从两报的主题、词汇、信源、倾向性和所形成的国家形象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因为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两报除奥运会相关报道外,还更多选择政治、经济和社会题材的报道。词汇分析中,笔者发现,西方记者在涉及中国的纯新闻报道中很少直接进行攻击,而更多以间接、隐含的手法来表达感情色彩。信源选择上,报道中不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来自中国的信源,但总体采信度不高。  其次,笔者选择了2008年涉华报道的三大具体事件作为个案进行内容分析、对比。在西藏问题上,两报所采用的角度、所占的立场相当的一致。他们同时歪曲事件真相、鼓吹政府和不明就里的民众向中国政府施压,美化达赖喇嘛的形象。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两报的大部分报道都详尽地对中国救灾进程进行报道,肯定了中国政府在救灾中的角色。北京奥运会中,两报肯定了中国对奥运会所做的努力,但同样以奥运会为平台,对环境、人权、西藏等话题,老调重弹。  第二部分总结了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体现的特点及原因。  要改变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既有印象,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西方媒体的改变,相反,改进我们的对外报道工作能促进西方媒体中中国形象的改善。因此,第三部分归纳了我国媒体现阶段在对外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为西方媒体记者提供新闻服务,增加信息的有效传递;扩大报道对象、制订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拓宽报道范围、采用平衡的方式报道、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关注外国来华的政要、名人和记者等,以增强对外报道的传播效果;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新的宣传渠道,同时在政府与境内外网民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最后,以3.14拉萨事件为鉴,笔者特地强调了建立成熟的突发事件对外应对策略,先发制人、引导舆论。  最后为结论部分: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地位的上升,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相关报道日趋增多。从抽样结果看,西方媒体偏向负面和中性报道。以2008年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分析,笔者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爱恨交加”,“恨”集中在人权、民主等政治性问题上,但对中国近年来出现的开放透明的态度颇多赞扬,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给予一定肯定。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本文针对2005年以来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的大型活动热,以数据解读与个案分析的方法,梳理电视大型活动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与电视媒体品牌构建的互动关系。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现状
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民们得以借助廉价且易于操作的DV设备以影像的方式实现自我表达。人类学家和NGO工作者偶然发现了他们的影像生产活动,并将他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节目,及围绕其发生的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为研究个案。从2001年开播时的默默无闻,到2006、2007年的大红大紫并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争议,《百
期刊
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进行制度建设。要建立各种制度,进行制度创新,用制度规范共产党员的行为。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先进性教育是必要的,能够提高共
本文的研究对象——新华社涉台报道,是新华社众多报道类型中的特殊领域。在论文一开始,笔者定义了新华社涉台报道,把新华社涉台报道机构的历史沿革分为三个阶段:军分社阶段(1
为了尽快治理建筑安装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确保工程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我们遵照现行国家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结合施工实践,分以下几个
期刊
新媒介乃至新新媒介以绝对优势,占据并引领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影子充斥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从媒体的发展进程来看,对于用户体验,使用与满足并非相等概念。以此来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