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战争思想的嬗变——哈代战争诗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feed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哈代(1840-1928)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蜚声文坛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写了近千首诗歌,基本都已出版,绝大部分收录在八部诗集中,其中以爱情、时间、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居多,战争诗数量较少,仅四十余首。哈代诗歌研究关注最多的是他写给亡妻爱玛的哀悼诗,相比之下,他的战争诗研究则明显不足。哈代的战争诗集中体现了他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思想的变化,而他反战思想的形成和进一步加深是形成他悲观主义思想的部分原因。
  在对哈代的战争诗歌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按照哈代战争思想发展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主要对哈代《威塞克斯诗集》中涉及战争的三首诗歌以及《战争诗歌》和《战争与爱国主义诗歌》中的十五首诗歌进行细致解读,探讨其中所反映的诗人的思考。通过深入分析哈代的战争诗歌,并结合其传记、史实资料以及哈代所受到的哲学思潮的影响,理解哈代对于战争的态度和思想的变化,以及他反战思想的形成和进一步加深所折射出的悲观思想。哈代生活早期是战争的旁观者和故事的欣赏者,中后期是战争间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的知性与情感参与度极大地影响了他对于战争、人类未来的态度。本论文认为,哈代的诗歌显示,随着他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他眼里,战争由抽象的历史故事、前辈的经历变成了现实中正在上演、不断加深的悲剧,而对于人类命运的强烈关切与无法阻止未来战争悲剧的无力感加深了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
  哈代早期对战争的关注主要基于兴趣,而随着诗人见证战争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的惨痛经历,尤其是晚年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民族的互相残杀,他的代入感不断加强。最初哈代对于战争充满好奇,一方面他崇拜战场上的英雄人物,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痛苦,因而,哈代早期战争诗歌在揭露战争恐怖的同时,也感叹古代战争的荣耀。哈代战争思想中期主要是从布尔战争爆发到结束,其诗歌主要收录在《战争诗歌》中,在这些诗歌里,哈代秉持反战的态度,宣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理想。这一时期的战争诗歌通过揭露统治者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痛苦,表现了战争的无意义,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体的人文关怀。对于哈代而言,战争不仅摧毁人性,更让人丧失信仰。这一点在哈代晚期《战争与爱国主义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战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从前单个、小规模的面对面作战已经演变成为大规模的屠杀,交战双方甚至还没有见面就已经死伤。面对一战给人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灾难,哈代意识到人类文明不是在不断进步,战争一再发生,是因为一些领导人贪婪、愚蠢,抛弃了信仰、理性,民众被催眠,盲目相信各种战争的神话,成为棋子。哈代因此更加关注民族的命运,极力通过自己的呼吁和创作表现战争的残酷、人类的愚蠢,以此警醒民众。同时,他的内心越来越确信人性的弱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写作是否具有任何意义,怀疑人类是否能够从这些战争惨剧中吸取教训。一战结束后人们欢呼雀跃,但是,哈代却没有表现出欣喜,他内心充满担忧,他写于一战后的若干首战争诗折射出其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其诗歌更多表现的是战争的残酷、对于战争是否真正结束的怀疑以及对于人类是否能够维护和平的疑虑。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哈代的代入感越来越强烈,虽然他明晰个体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他的创作和呼吁作用极为有限,确信人类会重蹈覆辙,但是,他无法放弃他的人文关怀,无法置身事外,这导致他的悲观主义思想日易加深。哈代的警示和担忧并非多余,二战的爆发就是实例。
  哈代的战争诗揭露了战争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伤害,宣传了他所秉持的“国际主义”的美好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心声,对于未来欧美的反战运动、和平运动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哈代战争诗,可以看出他对战争的思考是一个从好奇到同理心,最后感到绝望的历程,这也是他人文关怀不断增加、对人类的信心却不断下降的过程,也是他对于人类未来日渐悲观的原因。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苗族作家小说创作呈现兴盛之势,形成了以苗族聚居区为主体的作家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到1999年之间,贵州苗族作家加入省市作家协会以上有41位,已出版小说集12部,发表、出版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180多篇,其中有8部小说作品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因此,对贵州苗族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性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贵州籍苗族作家们表现苗族题材
学位
作为宋代主要的诗歌批评样式,诗话之作不仅反映了宋代诗歌的发展状况,同时亦保留了大量诗话家对时人的论述。苏轼作为宋代诗坛十分重要的诗人,其豪放豁达、诙谐幽默的人格魅力,不拘一体的诗歌风格成为了宋代诗话中的重点讨论对象。本文以宋诗话为论述视角,力图对宋人诗话中所涉及的苏诗诗法、苏诗风格、苏诗渊源做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本文具体分为四章:  第一章探讨宋诗话对苏诗诗法的认识。宋人诗话全面论述并高度肯定了
学位
风景书写是作家思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最重视风景书写的当属废名。废名风景叙事的核心是表达其独特的审美理想,作者对“美”怀有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对“美”的推崇如同“朝圣”。废名推崇的“美”包括自然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等等美好事物,而他呈现这一切神圣之美时不可或缺、极度倚重的就是风景书写。风景叙事之于废名,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非此不可的表达。惟此,论文选择从风景叙
学位
《故事新编》是鲁迅全部文学创作中最为独特的一部作品。自1936年迄今的八十余年间,《故事新编》研究已经走过漫长的历史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降,伴随西方反讽理论的引介,《故事新编》的阐释获得了全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和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反讽理论,进一步解读小说文本,力图发掘《故事新编》的独特价值。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绪论:通过对《故事新编》研究史的
学位
甲午战争诗词研究,是以创作于甲午战争前后、内容与甲午战争相关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开展的研究。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次重大事件,在中国迈向近代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当时的文学生态与文人心态的转变。在社会背景与文学创作环境的影响下,记录时事人心的甲午战争诗词就自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也为此后诗词创作的变革提供了经验。  本文以甲午战争词研究为中心,为甲午战争诗词研究的一个部分
《钦定四书文》为乾隆元年(1736)方苞奉敕编选的一部八股文选本,从明迄清,共选入了二百七十一位作家的七百八十三篇八股文;方苞在每篇之后均加评语,对八股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加以评点。作为唯一一部入选《四库全书》的八股文总集,《钦定四书文》保存了庞大而又极富价值的名家八股文,为研究明清八股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钦定四书文》所标示的“清真雅正”的宗旨反映出清廷对科举文风的规范和建设,是理解清代文风建设的
学位
TheGlassMenagerie(《玻璃动物园》)(1945)是当代最著名的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的成名作,也是他最优秀的剧作之一。该戏剧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第一部卓越的戏剧,无论在内容或是艺术形式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当代美国戏剧史上一部经典性的著作。它讲述了在大萧条时期,圣路易斯的一个普通家庭如何顽强地逃离严酷的
学位
自翻译理论产生以来,文学翻译研究就一直成为中西方学者倍感兴趣的话题。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视角层出不穷,从语义学、语用学到语篇分析,从文化学到社会学,不一而足。研究内容从文本分析到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探讨,从词、句、篇的微观研究到对译者伦理道德和责任考察等等。  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和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翻译美学不是翻译学和美学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翻译学的美学观,即美学是翻
学位
生态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生态知识。然而,生态知识并不必然导致生态文明行为。当前,生态危机仍在不断加剧,人类仍然面临着不能持续发展的困境。面对生态危机,生态意识培养与环境道德内化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语言是塑造生态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批评语言学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还可以通过语言得到改变与再造。但是批评语言学以语言中的权势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少关注生态问题。生态语言学是兼顾语言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流必定在语言方面有所反映。近年来,英语进入中国社会,成为民众常用的语言。然而,过度吸收和使用英语很容易影响汉语的纯洁,弱化其民族功能,模糊民众的民族认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语言态度往往会对社会语言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了解大学生汉英语言混用的情况和态度,关注汉语的保护和规范化工作,考虑英语的吸收和使用就变得极为迫切。  本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