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康纳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独具特色,共分为三个部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这三个部分紧密相连,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奥康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是为了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构建自然、劳动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准备理论武器。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论述,又引出了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这一理想社会蓝图的构建。
   虽然奥康纳《自然的理由》一书被誉为近年来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一部力作,但他构建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仍然存在着三重本质症结。
   首先,是他重构马克思主义的旧唯物主义定向。奥康纳认识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在于近代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所以他努力探寻一种能将自然、文化与劳动统一起来的研究社会发展的方法论模式。但是,由于他的自然唯物主义立场,他的生态观没有能够始终贯彻社会历史性的原则,最终变成了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杂糅。他既不愿意抛却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纬度,又想尽力凸显生态科学所揭示的所谓“唯物”纬度,于是,他把两种具有本质区别的唯物主义糅合到一起,重构了一套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视之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效修正。遗憾的是,他在哲学的根基处,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相应理论表现形式的自然观与历史观、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处,却发生了巨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理论分裂。事实上,在他的理论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唯物主义,一是作为抽象物质本体论和知识论意义上的自然唯物主义,二是建立在抽象自然观基础上的实践唯物主义。当奥康纳在强调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运作性”或“规律性”、强调人类历史的自然化方式,同时又要保持社会劳动的“中心范畴的地位”时,他已经处于一种原则性的理论混乱或无原则的折中主义之中。他不仅没有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补充”,相反是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本质境域所在的无原则的遮蔽,是一种严重的理论退步。事实上,当我们指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同时坦言马克思的理论同时接受了抽象物质本体论的“自然唯物主义”或抽象知识论的唯物主义,因为它们毕竟在本质上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哲学境域。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在于他在人与自然、实体与主体关系的根基处,以“感性活动”所开启的哲学境域突破了唯物主义的传统理论视域,从根本上与前康德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开启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哲学境域。当奥康纳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归结为通过社会劳动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并最终把历史唯物主义重构成“自然、文化、劳动”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的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时,我们再度发现,奥康纳完全没有能力与马克思对话。因为黑格尔早就指出:任何意义上的“相互作用”还都站在概念的门槛上。我们认为,问题的症结乃在于奥康纳的方法论仍然停留在近代“主客二分”的知识论路向上。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虽然试图突破人与自然的二元论,但是他所谓的作为“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却未能突破近代理智形而上学的思维框架,仍然滞留于范畴论路向的局限性之中。
   其次,是他站在资本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奥康纳探索生态危机的成因,最终追寻到了资本主义的制度根源上,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严厉的生态批判。这使他对生态问题的思考超越了一般的环境保护主义的理论视野和政治立场,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但是,由于他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诊断出现了误差,使他的理论深刻性不足,批判性也不彻底。他提出的第二重矛盾理论,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了转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转移到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其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上,这实际上会混淆人们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视线和方向。奥康纳把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所导致的成本危机转变为政治危机,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不是资本本身的问题,也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问题出在资本主义国家政策上,所以生态危机的解决只能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即使资本主义国家真正民主化。奥康纳显然高估了资本主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国家和民主的欺骗性实质。在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中,奥康纳为资本保留了空间。奥康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最终之所以成了非批判的抽象唯心主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奥康纳没有看清现代性危机在本质上乃是资本之物质力量与形而上学之理性力量的汇流。
   第三,是他生态社会主义设想的空想性。奥康纳构建了未来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并论述了其理论上的可能性,这对于克服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在他的设想中,没有提到未来社会的所有制问题,也没能揭示未来社会形态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因此该设想具有空想性。这里的根本症结是奥康纳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实证自然科学的立场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历史存在,脱离了现实的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了思辨的路径。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重构和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构想的一切局限性都根源于此。
   奥康纳是从自然观的重构为切入点来重构马克思主义的,他的理论探索路径对我们奠定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是有启发性的。具体来说,就是要批判近代人与自然“二元分立”思维方式,认清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树立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路径上,也必须把自然观的重构,作为培育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建构生态文明的的根本突破口。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已经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哲学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命题上: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感性活动”乃是“感性对象性关系”的根据。理清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摆脱“生态文明”研究困境的惟一出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和资源代价,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已难以承载传统发展模式的继续推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迪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要转变狭隘的传统发展观;二是提升我国的治国理念,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三是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以及十七大报告的学习与体会,本文主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改革GDP核算、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鼓励绿色消费等方面探索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最后讨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责任、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国情、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与阶段性的关系问题。
其他文献
哈贝马斯对合法性概念的规定是从交往理性和商谈哲学的理论基础出发的。这种规定超越了历史上的各种形式主义、客观主义、实证主义和规范主义的规定。其商谈论合法性理论主要体现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一书中。商谈论的合法性包括法的合法性和政治的合法性。法的合法性的内涵是在以下几层区别中彰显出来的:(1)合理性、形式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区别;(2)经验有效性、规范有效性、合法律性与合
学位
在当代社会发展境遇中,现代历史进步观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激烈的批判和解构,马克思的历史进步思想自然也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进步思想,与后现代主义进行“对话”并回应其挑战,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澄清历史进步的一些基本问题,开启历史进步问题研究的当代路径,彰显马克思历史进步思想的当代价值。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历史进步问题研究的视角出发,首先揭示了
在孟子的道德哲学中,道德准则具有重要地位。如果仅仅研究孟子的性善、美德等问题而舍弃对其关于道德准则的界定、确定性和权变原理的深入研究,就难以准确把握孟子关于道德主体的行为选择和道德教育的学说。  孟子赋予正当性、道德自律和无条件的义务极高地位,在其基本的价值观理论中有明晰的表述,特别是行为主体个人的道德义务具有至上的地位,因而在个人生命价值与道德义务发生冲突时,应当选择道德义务,也就是主张舍生取义
学位
本文是对罗伯特·凯恩的自然主义的意志自由论的反驳。本文通过一组四个并列的案例试图证明,凯恩的模型并没有成功为人类自由意志在现代科学背景下寻找落脚点。这组案例的结果说明凯恩的自由意志观念与相容论的自由意志观念之间的界限划分是武断的。其原因是,凯恩的理论仅仅是将相容论的自由意志观念和对非决定论的条件进行了简单叠接的结果,并不是人类行为控制与可选择的可能性的真正结合。
学位
陆西星是第一位全面系统阐述内丹双修思想的修道家,其修道思想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意义,对后世修道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迄今学界对其思想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为此,本文试图对陆西星的修道思想做一全面分析研究。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陆西星修道思想研究综述,首先谈到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对陆西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已出版的有关陆西星研究的著作和刊物已发表的有关陆西星研究的论文,并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作了表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考试焦虑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在校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都存在考试焦虑的问题,因此,对考试焦虑进行深入而充分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在对国内外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整合的基础上,对北京市某中学208名初三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出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分类类型及考试焦虑与学生人格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一、学生考试焦虑的
学位
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长期以来,被人们赋予了各种诠释,有人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终极理想,有人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运动。第一种解释把共产主义当成了乌托邦,持第二种看法的人由于急切实现“共产主义”,不立足于现实而犯了冒进的错误。这两种对共产主义的诠释都是片面的,都没有理解共产主义的真正内涵。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决不能仅仅从狭隘的政治革命视角去理解,更不能变形为一种在落后的物质生产条件
学位
魏晋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单元。作为魏晋美学的创造者与承载者,魏晋士人体现出了鲜明的形象特征,他们有一个令后世文人悉心向往的身份——名士。魏晋名士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集政治、经济、文化特权于一身。社会背景的混乱,儒家思想的式微,魏晋玄学的兴起,道佛两教的影响,凡此种种,塑造了魏晋名士独特的形象特征,并体现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命意识以及思想观念之上。  本论文展开对魏晋士人形象的研究,从整体上
学位
承载着道教思想、演化大“道”意象的道教图像是一个巨大的图像艺术宝库,尤其是道教所创建的庞大而神秘的符咒和神真图像系统,是世界宗教文化和图像艺术中的奇葩。符咒图像以“云篆天书”结合图形符号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国道教最鲜明、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神真图像隐喻深远的神仙信仰反映了先民超越生存局限的生命律动,推动了道教文化的发展。  在这两种极富个性的生命图像的感召下,道教运用独特的想象力进而演绎出了符箓、经
汉娜·阿伦特是美国犹太裔学者,活跃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学术界,以政治学理论研究见长,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论革命》、《共和的危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以及晚年著作《精神生活》二卷本等。阿伦特思想丰富议题广泛,人们较多地关注于她的政治学说、政治伦理学、政治判断、公共领域、政治与哲学、政治行动等理论,并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纵观阿伦特前后一生的思想运思,她一直致力于思考如何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