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结构主义影响,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作者是主宰文本意义的最高权威,任何译作都必须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内容,且翻译的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去“求同”,以尽量减少信息交流的障碍,进而能有效地实现译文预期要达到的功能和目的。而以反传统、反权威、反结构、反理性为主要标志的解构主义一经提出,便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概念,并迅速发展为风靡当代西方社会的一股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运动,涉及政治、文化、艺术、文学乃至翻译等诸多领域。以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和福柯为代表的理论家将解构主义运用到翻译研究之中,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准确”、“原文至上”等重要原则都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形成独具特色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在对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和福柯四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之后,作者归纳总结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即意义的不确定性、原文本生命的延续性、文本的异质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并以此为切入点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进行微观与宏观的评析。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一方面,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延异”、“播撒”和“增补”论直接解构了语言的意义,造成了意义的不确定性,使原文本的意义在两个译本中均有不同的呈现;另一方面,本雅明提倡直译,追求语言的异质性,从而借助外国语言来深化和发展本民族语言,通过比较,施译本在翻译上多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语言的异域特色和风格,而孙译本则采用意译方法,抹去了语言间的差异。从宏观层面看,为了彰显文化的异质性,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韦努蒂认为译者不应该在译文中“隐身”,使译文读起来像原文一样,而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在文本中留下翻译的“痕迹”。因此,本文从两个译本的文化负载词和习语翻译入手,探讨相对于孙译本,施译本选择异化翻译的合理之处。另外,本文通过阐述解构主义学者本雅明的“来世论”,探讨译本如何作为原作的来世,延续原作的生命。通过例证分析,两个译本均在不同年代,不同的语言环境延续着原作的生命。最后,文章从解构主义者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出发,探讨其文本历史性的观点,并选择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对译者的脏话翻译、译本和翻译动机的选择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通过上述解构主义评析得出结论:两个译本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特征。但是相比而言,施译本旗帜鲜明地突出了文本的异质性,因此从总体上更胜一筹。总之,通过运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评析,可以发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及其批评,尤其是后现代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