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景化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绘画艺术,随后被文学引入。在文学中,前景化语言指的是偏离标准或者不断重复标准的语言类型。凭借这一特点,前景化很快地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但是,直到21世纪,前景化理论才逐渐与翻译活动联系起来。美国学者叶子南(2001)率先提出前景化理论应该被运用于翻译活动中,译者在译文中应该把前景化的特征和作用充分地表达出来。但是叶子南并未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后继的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研究也不够深入全面。因此,本文将以英国语言学家里奇提出的前景化理论为基础,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研究《红高粱》中各个语言层面的前景化现象及其翻译。杰弗里·利奇把前景化分为聚合前景化和组合前景化,其中聚合前景化指的是对标准语言的偏离,而组合前景化则是对标准语言的不断重复;偏离按语言层次可细分为八种类型,包括词汇偏离,语义偏离,语法偏离等。在前景化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首先运用文本分析法,挖掘《红高粱》源文本中的不同类型的偏离。然后运用中英平行文本对照的方法,分析针对《红高粱》源文本中不同类型的前景化现象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并对前景化翻译效果进行评论。通过研究,本文发现葛浩文对聚合前景化语言采取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其中对意译,仿译,改译和直译这四种翻译方法的运用的比率为62%,18%,9%和10.5%。译文对原文中前景化效果的再现率为22%。对组合前景化则采取归化和异化几乎并重的翻译策略,其中直译,意译和改译的运用比率为45%,35%和20%。译文对原文中的前景化效果再现率为50%。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客观差异,葛浩文在翻译《红高粱》过程中主要以译语读者为导向,采取了归化策略。虽然这一策略成就了一个目标语读者可接受的文本,但同时却损害了原文本的形式特征,剥夺了目标语读者的审美体验。因此,针对前景化语言,译者应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平衡,尽可能在译本中再现前景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