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的共同体思想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h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本立场,而人的解放则是其原则和价值旨归。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提供了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人的发展关联起来的重要考察视角,可以说共同体问题在本质上来讲是人的存在论视域中必须考量的根本性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人学和社会发展思想的极其重要的话题。基于马克思的理论视阈,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的基本体现,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共同体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和生产力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马克思先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宗教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等共同体。重新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大纲》)中,从唯物史观出发,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抽象的共同体”以及未来生产力条件下“真正的共同体”。他的共同体思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研究《大纲》中的共同体思想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机器体系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在利用大机器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完全分离,工人成为没财产的人,成了商品。工人被迫依赖于机器和资本,成为机器和资本纽带上的一个“零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资本家这一少数人的利益与工人这一多数人的利益冲突。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利益的唯心主义共同体学说盛行,资产阶级学者不断著书立说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辩护。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力图构建一个保障所有人共同利益的“真正共同体”。马克思的构思逻辑是基于对前人共同体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进行借鉴的同时,对德国古典哲学展开批判,从“人类生存”与“现实需要”的历史活动出发,按照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具体展开。正是如此,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构思有别于卢梭契约式的思辨构建,更不同于古典哲学基于伦理层面对善的追求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根植于现实层面的生产实践,从社会个人的真实需要和个人利益的满足中建构关系模式。在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中,马克思指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常表现为一种部落联合。马克思考察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三种典型形态:亚细亚共同体、古代古典共同体和日耳曼共同体。他围绕两大发展——“人的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指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人类此时处于对自然的依赖阶段,被动地服从自然,此时人类必然会自发组成共同体以增强自身防卫。人们为了自身防卫,会组成一个个家庭、部落、村庄和城市等,表现为松散的部落联合。这种共同体以原始的公有制为基础,但是个人自由仅限共同体内部成员,人的发展也是受限制的。马克思同时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会解体,这种解体是一种历史进步。马克思通过对“抽象共同体”的批判性考察,指出“抽象的共同体”是以货币和资本为纽带的共同体。在“抽象的共同体”中,人依赖于物。以商品交换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货币和资本为纽带架构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货币和资本成了“万能的神”和“普照的光”,将人们聚集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特别是资本展现出它无比强大的社会力量,将工人聚集在工厂,形成貌似的“工人共同体”。其实质是“资本共同体”。“抽象的共同体”下,人的关系出现了扭曲,人的发展处于对物的依赖阶段,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异化关系,这种关系下,个人是不自由的,是被物奴役的。因此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抽象共同体”的抽象性展开了批判,并指出“抽象共同体”下,共同体利益的实质是个人私利。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是作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同体,这是符合所有人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共同体形态。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生产力条件下,“真正的共同体”消灭了生产资料的资本属性,恢复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属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态就会消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重新结合复归于人。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状态下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不同,此时人不再依赖于自然,人从动物般的生存条件转变为人的生存条件。同时生产的人为障碍消失,生产资料的社会属性就会被充分自由的彰显出来,人能够自由使用生产资料。劳动也不再是人类的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展现人类类本质的一种方式和证明,人能完全自觉的创造自己的历史。此时,人才真正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主体,尊严得到保证,获得了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机会,才真正是有个性的人,自由的人——即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当下指导我们坚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在立足点、方法和批判向度上具有一致性,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设想的是没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理想状态,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则是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现实条件下,针对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力图为人类的生存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另一方面,作为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哲学立场,伦理向度和构建方法。新时代下,我们继续遵循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指导,坚持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并在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是对国内外民族政治复杂演化和民族政治理论不同论见的积极回应。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以其丰富的内容重申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一体结构、明确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大
学位
南涧彝族的“跳菜”是居住于哀牢山系和无量山系一带的彝族人们的在重大节日、喜事(嫁娶,盖房子,老人过寿辰等)、白事(亲人离世)等祭祀和宴席中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上菜仪式,按表演场合一般分为“实地跳菜”(又称“宴席跳菜”)、“舞台跳菜”两种。在2008年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中,南涧彝族“跳菜”被收录其中。在此之后,“跳菜”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影响力
学位
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西藏人民在青藏高原繁衍生息,有着能歌善舞艺术天赋的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藏族歌舞便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藏族歌舞的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形式丰富多样、极具风格特色。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西藏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以歌舞、藏戏、曲艺为主的文化艺术逐渐发展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收获了“歌舞海洋”等诸多美誉。藏族歌舞不仅凝结着藏族人民的集体智慧,也是藏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传统
学位
“心理认同”是大学生认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积极心理”对于大学生认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门关注人类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以大学生为重点研究对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塑造,能够为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和方法工具,为
学位
报纸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出台,惠州市政府对惠州产业进行了查漏并进行了新的定位。在持续不懈的发展下,出现了如“‘3+7’重点工业园区”“‘2+1’现代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现象。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惠州现代产业集群进行态势分析,为惠州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提供战略决策参考。
期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全球经济出现快速下滑趋势,人民的生命健康更是受到严重威胁。面对疫情,大部分国家主动积极应对以保护人民的身心安全,但是另一方面在疫情后重建的时刻却出现某些国家宣传反人道主义、割裂各国友好往来而制造舆论恐慌。面对这一现实情况,社会就亟需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灾后重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社会发展规律最正确的探索。《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
学位
目的 探讨骨盆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护理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骨肿瘤病区收治的骨盆恶性肿瘤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60例,按基本资料组间匹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根据骨盆肿瘤切口愈合不良影响因素,采用专家会议论证建立护理干预方案,内容包括手术前后切口系统管理、湿性切口处理、跟踪随访、居家护理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和护理。分别于术
期刊
符号消费理论是鲍德里亚针对消费主宰生产的现代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消费异化以及符号拜物教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该理论深刻阐释了消费主义对现代人的价值观、金钱观以及生活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但由于鲍德里亚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颠倒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对消费异化的原因以及解决路径存在诸多偏颇,其理论存在严重局限。如今,
学位
1957年6月19日公开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简称《正处》),是根据同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录音整理、修改、补充而成的,它是毛泽东继《论十大关系》之后又一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性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正处》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研究其主要理论贡献,探讨其历史局限,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