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可控的烷基自由基发生器用于肿瘤自由基增强治疗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yy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长,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自由基为基础的肿瘤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自由基主要包括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羟基自由基和单线态氧等,可对脂质、蛋白质和DNA造成损伤,引起氧化应激,具有强细胞毒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常用的自由基治疗有放射治疗(RT)和光动力治疗(PDT)等。其中光动力治疗(PDT)因其治疗的非侵入性、高选择性、低毒副作用等特点被临床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然而肿瘤乏氧环境极大降低了 PDT氧依赖的自由基生成,并且肿瘤细胞高抗氧化的内环境如过表达的谷胱甘肽(GSH),也进一步削弱了自由基治疗的效率。然而对于PDT而言,目前大部分光敏剂光毒性大,激光穿透能力差等均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构建一个不依赖氧气同时可打破肿瘤细胞还原屏障的治疗体系是目前肿瘤高效自由基治疗的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本课题构建了一种兼具乏氧环境高效产生及下调胞内还原微环境的时空可控的自由基治疗体系,该体系主要具备以下特点:(1)利用不依赖氧气的烷基自由基的高效产生治疗肿瘤,2,2’-氮杂双(2-咪唑啉)二盐酸盐(2,2’-azobis[2-(2-imidazolin-2-yl)propane]dihydrochloride,AIPH)在热刺激下可迅速分解,产生与氧无关的烷基自由基,具有高的抗肿瘤活性,在肿瘤的乏氧微环境中实现高效治疗;(2)构建兼具光热转换特性及吸附胞内GSH的“纳米活性载体”,在打破肿瘤还原微环境的同时,高时空分辨特异开启烷基自由基产生。中空介孔硫化铜纳米粒(CuS)具有超强的近红外吸收、高的光热转换效率、高的组织渗透能力,可高效装载AIPH,同时降低胞内GSH水平,打破肿瘤还原屏障,在近红外光照射下不仅可作为光热治疗剂,还可激活AIPH产生烷基自由基,实现高时空分辨控制自由基生成;(3)CuS在近红外光照射条件下,可以释放少量的Cu2+离子,发生类芬顿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增强自由基治疗效果;(4)载药体系表面包覆白蛋白(BSA),减少AIPH的提前泄露,降低毒副作用,改善生物相容性。总之,该自由基治疗体系具有光热激活产生烷基自由基同时打破肿瘤还原屏障的能力,最终实现乏氧肿瘤的高效自由基级联式治疗。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CuS/AIPH@BSA的制备及表征首先采用模板法制备CuS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证明成功制备介孔CuS,其粒径约为100 nm。其次通过物理搅拌将AIPH成功装载到纳米粒内部,其包封率为21.53±1.71%。最后用白蛋白(BSA)对CuS/AIPH表面进行封孔,得到CuS/AIPH@BSA自由基发生器,通过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等证实了 CuS/AIPH@BSA的成功制备,并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得最终粒径为117.4±0.16 nm,电位为-23.2±1.5 mV。此外,对CuS/AIPH@BSA的性质进行考察,首先通过分析红外热成像仪记录的温度,证明了 CuS具有浓度、激光照射时间和功率依赖性。通过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以及ABTS+·显色反应,证明了光热可激活烷基自由基的产生。最后,GSH含量测定结果也显示,GSH含量随CuS浓度的增加而降低。2、CuS/AIPH@BSA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以小鼠乳腺癌细胞(4T1)为模型细胞,对CuS/AIPH@BSA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在细胞摄取实验中,采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考察4T1细胞对罗丹明B负载的CuS@BSA纳米粒的摄取行为,结果表明与游离组相比,CuS@BSA纳米粒可有效促进AIPH摄取,且摄取效率具有时间依赖性。通过细胞内烷基自由基检测结果表明,CuS/AIPH@BSA自由基发生器在常氧和乏氧状态下均可产生大量烷基自由基。同时胞内GSH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激光照射下CuS/AIPH@BSA降低胞内GSH水平至27%左右。由细胞毒性实验结果可知,CuS/AIPH@BSA组细胞存活率在85%以上,而CuS/AIPH@BSA+NIR组,常氧和乏氧细胞存活率均在15%以下,证明制备的载体系统具有较低毒性,AIPH和CuS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CuS/AIPH@BSA能有效抑制4T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由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可知,CuS/AIPH@BSA+NIR组可有效诱导乏氧细胞的凋亡,凋亡率高达88%,实现肿瘤高效自由基治疗。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不论常氧还是乏氧条件,CuS/AIPH@BSA+NIR处理组细胞内γ-H2AX表达明显增多,且细胞核内DNA拖尾现象明显,说明该自由基发生器具有很强的核内DNA损伤能力。3、CuS/AIPH@BSA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以4T1细胞荷瘤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观察给药系统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各给药组小鼠的相对肿瘤体积变化、体重的变化、组织切片的H&E染色和TUNEL凋亡染色评价给药系统的体内动力学分布和药效学特性。体内分布结果显示IR783负载的CuS@BSA纳米粒可以有效的聚集在肿瘤部位,且在6h时肿瘤部位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为确定何时给与激光照射提供依据。经过治疗14天后的小鼠相对肿瘤体积结果可知,与其他组相比,CuS/AIPH@BSA+NIR组的相对肿瘤体积有明显减小的趋势,治疗后相对肿瘤体积变为1.5倍,肿瘤抑制率达67%;肿瘤组织自由基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其他组相比,CuS/AIPH@BSA+NIR组小鼠肿瘤部位的自由基明显增多,是PBS组的3.32倍;H&E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在治疗前后,各组小鼠的心、肝、脾、肺、肾等主要器官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表明所制备的自由基发生器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性分析表明,CuS/AIPH@BSA+NIR治疗的小鼠肿瘤切片出现了显著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皱缩等现象;TUNEL凋亡染色结果显示,CuS/AIPH@BSA+NIR治疗的小鼠肿瘤组织凋亡程度最高。本课题构建了一种兼具乏氧环境高效产生及下调胞内还原微环境的时空可控的自由基治疗体系,该体系具有光热转换特性,高效递送AIPH,同时降低GSH水平,打破胞内还原屏障,高时空分辨控制自由基生成,可实现乏氧肿瘤的高效自由基级联式治疗,体内和体外治疗结果表明该自由基发生器对乏氧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强诱导作用,有效地抑制了肿瘤生长,在克服乏氧肿瘤环境的高效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自由基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其他文献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的HCC患者通过手术治疗五年存活率可达到70%,但由于肝细胞癌发病隐
研究背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龄化人口的增多,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但目前治疗晚期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仍以人工全关节置换术为主。无论技术如何改进、假体的材质如何变化,就目前而言,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无菌性松动仍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比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因此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机制以及其治疗方法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现在无菌性松动的发病机制仍不是很明确,国内外的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
背景和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致死率都较高。病因与饮食习惯(过热、过硬的食物)、生活环境(微量元
背景与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膀胱癌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在治疗上,目前主张通过放射治疗为主的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方式,然而这些治疗措施,对部分老年患者来说虽然保留了膀胱,但是在后续相关治疗时可能需承受治疗所带来的较重的毒性反应,最终难以耐受,并且使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本研究旨在分析对老年膀胱癌患者在保留膀胱的基础上进行放疗靶区勾画时缩小照射范围后的累及野照射(involved-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物化表现形式,不同时代的陵寝制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辽朝是古代北方契丹上层
近年来,碳基光致发光纳米颗粒由于其良好的光学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新生的碳纳米材料,即所谓的碳点(CD)。能在生物成像上广泛应用,是有毒
目的:通过测定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IL-2、IL-6、TNF-α、细胞免疫、肝硬化指标在TACE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探讨DC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及对TACE治疗的疗效评估
2019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与蔓延,数以万计的人死亡,给大家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这也使得大家有了时间,停下来思考什么是命运,命运存在吗,又是由谁来掌控命运。其实命运问题非常的重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问题关乎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爆炸式的出现,占据了我们生活的边边角角,大家应接不暇,只能碎片式、跳跃式地处理,大家缺少时间沉
学位
动态荧光分子成像技术是通过对活体目标进行连续监测,利用荧光分子探针在体内不同器官中的分布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性差异进行成像的技术。作为分子影像的重要分支,动态荧光分子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材料原文选自《班级:数字时代的生活与学习》(The Class:Liv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一书。该书于2016年由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