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伦理建构中的功利主义道德观研究--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作品分析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d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科幻小说之父,阿西莫夫著作颇多,其作品既有科学性也具人文性。在其作品中,作者总是不遗余力地表现出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威胁和问题重重的乌托邦世界。目前已有的阿氏作品的研究虽角度多样,但大多集中在其“基地系列”。随着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人机伦理问题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阿氏的机器人系列作品创作于1950到1980年期间,据卞毓麟《阿西莫夫在中国》统计,该系列作品主要包括《钢穴》(1954)、《裸日》(1957)、《曙光中的机器人》(1983)、《机器人与帝国》(1985)和《我,机器人》(1982)。关于人机伦理的构建,阿氏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及其后的“第零定律”。
  阿氏作品受技术主义强调实效的理念影响颇深。随着心理学的兴起,在弗洛伊德的影响下,阿氏也在作品中着力分析了人的非理性。加之阿氏时期见证了新浪潮运动和网络朋克的兴起,存在主义和解构主义方兴未艾,这些都使阿氏对社会陋象更为愤慨,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更为深邃。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新增了“第零定律”:机器人应当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先。
  上述因素对阿氏的创作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阅读阿氏作品时,发现其观点与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首先,穆勒在巨著《功利主义》中倡导衡量幸福的最高原则是实现幸福的最大化即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其次,穆勒将自由理论和功利主义结合,提出判断是非的准则,除社会规约、学校教育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之外,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做出不同选择,强调了自由意志的合理性。最后,他结合正义论与功利主义提出了正义即平等的观点。
  该论文主要运用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方法,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探究阿氏作品中的人机伦理关系。该理论主要强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社会责任,突出文学的教化作用,主张在历史的伦理环境下分析故事的伦理影响因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在于解释或评价文学作品中人物做出的伦理选择以及对当今的启示或警示作用。
  迄今为止,该理论用于机器人伦理领域研究尚少。鉴于文学伦理学批评主张回到历史的伦理环境,而在不可预测的未来之境该理论尚无运用,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此理论大胆延伸至未来语境和科幻领域。同时,为了调和该理论问题,本论文的伦理环境置于阿氏的创作时代,并以当时社会对待未来科技发展的态度为背景进行讨论。本文主要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伦理禁忌”,“伦理选择”,“伦理两难”,“伦理价值”以及“斯芬克斯因子”等概念,并与具体的文本分析相结合,旨在更好地论证人机伦理的相关问题。
  论文的引言部分简述了阿氏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背景以及穆勒相关的功利主义观点,并着重介绍了穆勒功利主义的三个要点即“平等和正义是实现幸福的前提”、“实现幸福的道德判断应遵循内心感受和自由意志”、“功利主义的目的在于实现幸福最大化”。在之后章节围绕这些原则逐一展开论述和文本佐证。除此之外,该章还简介了科幻小说和伦理的相关概念,回顾了海内外有关阿西莫夫的作品研究现状,最后指出该论文的研究意义。
  在论文的第一章“颠覆人机伦理禁忌的文本表征”中,由功利主义“平等和正义是实现幸福的前提”观点展开讨论,结合聂提出的“伦理禁忌”概念,总结在阿西莫夫作品中体现的人机伦理颠覆性现象即机器人从失语到话语权的获得;从被凝视的客体到凝视的主体;从被监视的对象到人类的利益合作者。
  第二章“颠覆人机伦理禁忌的逻辑基础分析”指出,虽然阿氏作品呼应了穆勒“实现幸福的道德判断应遵循内心感受和自由意志”的观点,但“机器人三定律”的主要逻辑错误在于肯定机器人具有自由意志的同时却剥夺了他做出道德判断的自由。该错误主要从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的差异性、该定律的自相矛盾性、和人机面临伦理选择(聂)时的复杂性即受斯芬克斯因子(聂)和弗兰肯斯坦因子的影响三方面论证。
  论文的第三章名为“颠覆人机伦理禁忌的意义探讨”。根据功利主义“幸福最大化”原则,阿氏提出了碳铁文明应该和谐共处,而平衡是实现幸福愿景的最佳方式,这也切合了聂关于“伦理价值”的探讨。阿氏通过作品主张:在政治领域,应实现政府意志和个人意志平衡;在科学领域,应实现科学理性与自然人性的平衡;在文化领域,应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
  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也重申了论文的创新点也客观评估了论文的不足之处,最后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其他文献
平等常常被思想家看作衡量社会文明与人类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其内涵与诉求是不同的。平等是一个复杂范畴,对平等问题的探讨,仅仅停留在政治法律等狭小领域是不够的,离开社会生产实践及其经济关系,不可能深刻而准确地把握实质平等和平等实质。梳理和把握马克思早期平等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一般特征,有利于客观、全面、具体地把握马克思平等思想精神意蕴,增强对中国
学位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其学术影响力遍及全球。苏东剧变后,他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9·11”之后的世界:历史依旧终结》《历史的未来》等一系列学术论著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历史终结论”,一时成为学界热点论域。福山认为,随着两大阵营较量的结束,历史将终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未来将是自由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虽然近三十年以来,
在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之下,重点领域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也相继出台相应规范文件,要求地方政府严格兑现其作出的承诺。PPP模式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也将一些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的职责通过具体的PPP的项目转移给社会资本方,对于社会资本方无法实现的任务,
银行理财业务是多层次金融市场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者需求多样化下银行业新的竞争点和利润增长点。由于银行理财业务主要参与者是个人投资者,因此,研究我国银行理财个人投资者差异化法律保护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阶段性决定,我国现有的个人投资者法律保护体系与金融监管实践,不能完全适应多层次金融市场对银行理财市场差异化保护的需求,还不能为理财市场个人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
学位
中国古代以洛阳为天下之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金石文献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清代是金石学鼎盛时期,金石著述繁多,河洛地区金石文献占据重要地位,是清代金石著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河洛地区金石文献著录研究》一文立足河洛地区金石文献考察清人金石著录,通过较为全面细致的梳理,以期形成对二者关系较为清晰的认识。  全文分为五个章节,以及绪论、余论两部分。“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的缘起和研究现状,对研究内容
学位
杜预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其《春秋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注解《春秋左传》的著作,对后世的《左传》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左传》中有大量引《诗》、用《诗》记载,可以较完整地展现春秋时期的用《诗》状况。而杜预注释《春秋左传》内容详尽,其在注释中也涉及到对《诗经》的解读。因此,文章以杜预所注《诗经》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其注《诗》内容、体例、方法、特点、与他人对比以及其注释中所涉及的经学问题等方面
学位
宋元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真正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成就最大的主要是宋元南戏和元杂剧,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宋元时期的戏曲作品中有科举描写的有:《琵琶记》、《荆钗记》、《张协状元》等40余部。这些作品数量相当可观,可见科举在宋元戏曲中的重要地位。科举在宋元戏曲作品中所占有的重大比例,决定了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界对这方面的关注并不多。从以上思路出发,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史互证的方
学位
《野草》是鲁迅彰显自己内心幽深诡谲的散文诗集,而鲁迅也曾坦言自己的哲学全部包含在这里。它的正文共23篇,外加“题辞”共计24篇。《野草》中偏重抒情的文本计10篇,其余的14篇则属于偏重叙事的文本。抒情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是私人空间状态,叙事文本表现的空间状态则是公共的,两种状态的交互切换,更是意味深长。本文立足于“空间”视角,谈论《野草》中抒情和叙事的文本特征,把握鲁迅精神世界矛盾纠结的一面。从“空间
学位
相对于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百年辉煌的成就,晚出的中篇小说直到1979年才为世所重。短篇小说“快速”反映社会现实的文体优势,长篇小说熔裁生活画卷史诗化“廓大”的叙事长项,无疑都被中篇小说所借鉴;而中国作家参与社会变革的主体热情,更是为该叙事文体增添了不竭的活力。因《风景》(1987年)声誉隆起的方方,卅年来专心致志经营中篇小说令人感佩,论文着重关注方方1990年代的中篇小说潜心探索的一面。方方在该阶段
学位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闻名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但鲍曼并非一位典型意义上的社会学家,他对于学科边界的划分并不敏感,其著作充满了大量的文学想象,也不局限于传统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鲍曼更应该被称为一位深切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未来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有良知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鲍曼一直密切关注当代社会的新动向。鲍曼一生都对乌托邦问题有着持续不断的关注,坚信乌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