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平等观阐释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xce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自由、追求平等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平等观的梳理无疑应从其反面——“不平等”的产生开始。阶级的产生把人类从原始平等状态推入了不平等的深渊。但从那一刻开始,人类就从未放弃过对平等理想的追求。平等只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完全平等。“抽象、超阶级”的平等必定是无知的幻想。恩格斯指出现代平等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获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中,也只能谈得上公社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妇女、奴隶和外来人是被排挤在外。到了奴隶制社会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阶级的产生,原始的平等观念已经不存在,平等有了阶级的内容。随着阶级的产生,“一般人的平等”就日渐消失。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产生了“现代平等观”。资产阶级试图利用“人权”掩盖其剥削本质。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恰恰是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实际不平等和对立作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了不平等就无所谓平等,平等的观念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离开了历史,没有历史的观点,必然会对平等观念作出歪曲的解释。资产阶级消灭特权的平等要求提出的同时,无产阶级消灭阶级本身的平等要求也随之而生。“平等”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存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作为一个指向性广泛、内涵丰富的理论范畴而言,对平等的认识和实践将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整个人类不断追求并逐步实现平等的历史就是平等观的形成史。结合我国当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所凸显的种种不平等的现状,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追溯和回归,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在对恩格斯平等观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立足文本,解析其哲学基础,意在挖掘恩格斯平等观之内涵真谛,接引西方资产阶级所鼓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用以指导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的哲学反思,旨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处于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树立正确的平等观给予探讨。具体而言,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恩格斯的平等观做了阐述和研究。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恩格斯平等观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解读和挖掘其思想渊源这一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反杜林论》文本为依托,重点阐明了恩格斯平等观的形成脉络和现实针对性,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了其平等观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探究了恩格斯平等观的哲学基础与其理论本质。第三部分,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将平等观的研究植于当今西方社会所鼓吹的“普世价值”的理论热潮中,揭示“普世价值”之本质;另一方面则紧接社会现实挖掘其当代价值,试图从平等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解决社会转型期“平等”问题的凸显的现象两个方面对平等观的现实意义做以探索性的研究。
其他文献
杨于陵关于开元年间铸钱“岁盈百万”的记载是可信的。较高的铸钱成本不仅是年铸钱量偏少的重要原因,而且决定了钱监必然分布在铜矿附近。虚钱的产生不是大钱或恶钱的必然结
《琵琶记》是中国戏曲史上极具开创性的一部曲目,历来被称为南戏的“中兴之祖”。它的出现,打破了元代北杂剧一统戏坛的局面,自此南戏逐渐由民间“村坊小技”走向“文人之曲
鲍德里亚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以及他们之间的异同,具体表现为:其一,二者都看到了符号在现代技术社会批判中的重要性。其二,二者都是在悲观的技术决定论的前提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信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它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安定。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交易风险、
2014年10月24—26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和南开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学遗产》古代小说研究论坛”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
目的:为了研究积极心理品质在师生关系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影响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选取了广东省农村地区19所中小学校的472名在职中小学教师作为被试。方法:采用师生
<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因各种原因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的一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从而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血中脂蛋白相关磷脂
在当代文坛,叶广芩是少数民族文学领域里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满族女性作家。她写作风格多元、文笔深邃、大气温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民族题材文学趋暖的环境下,叶广芩开始了
目的了解奥氮平长期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不良反应等。方法采用自然观察研究方法,结合全病程管理模式对研究对象进行1年随访观察。136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
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是国内最知名的文物之一。它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这件文物具有历史故事和考古价值,还在于国家把它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形象标志而被广泛传播,蜚声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