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氨基甲酸乙酯(EC)是一种2A级致癌物,广泛存在于黄酒、腐乳、酱油等发酵食品中。酱油是亚洲地区最受欢迎且消费量最大的调味品,据调查,部分酱油产品中EC含量高达128.9μg/L,对居民尤其是儿童的健康造成一定的潜在危害。目前酱油中EC检测主要以色谱和质谱联用检测技术为主,缺乏适应于生产过程监测的快速和经济的检测方法;此外,发酵酱油生产历时长且过程复杂,EC形成途径与机制尚不够明确,难以提出针对性的EC控制策略。因此,本文从酱油EC检测方法出发,开展发酵酱油生产过程中EC形成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两种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1)建立非衍生的EC免疫分析方法。引入苯环连接臂直接与EC分子氨基端相连制备免疫半抗原,与蛋白偶联后可诱导动物免疫反应产生识别EC分子的抗体,同时引入长度相似的饱和碳链手臂替换苯环手臂构建异源包被以消除抗体对苯环结构的识别。成功制备了特异性识别EC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基于该抗体建立的ic-ELISA检测方法,检测限为1.3 mg/L,难以满足对酱油样品中低EC浓度的检测要求。然而通过固相萃取净化浓缩十倍后,对EC为400μg/L黄酒的检测回收率为109.2%,变异系数为17.1%,可用于高浓度样品的筛查。(2)利用室温下EC能够与占吨醇快速反应形成荧光衍生物,建立了酱油中EC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优化了衍生条件、荧光光谱和色谱条件,在最佳条件下,通过简单的溶剂萃取,检测限低至3.91μg/L,回收率为81.5%-95.4%,变异性系数低于10%,且检测结果与国标的GC-MS法检测结果一致,适用于实际酱油中EC含量检测。(2)明确了发酵酱油EC形成规律。(1)对广州地区发酵食品EC检测发现,酱油中EC含量普遍高于其他发酵豆制品。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中均能检出EC,其含量显著高于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且EC与乙醇含量呈线性正相关(R2=0.875)。(2)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制曲阶段和发酵前期均未检出EC,酱醪发酵过程中EC生成量均未超过8μg/L。EC的关键形成阶段为热处理阶段,该过程中形成的EC含量占总含量的54.8%-83.5%。通过加入含量与生酱油中大致相同的EC前体,发现瓜氨酸和乙醇在热处理过程中对EC形成的贡献远高于尿素。由于调配过程中添加的酵母抽提物并不含瓜氨酸和乙醇,对EC形成影响不大。此外,p H为6时的生酱油热处理后增加的EC含量显著低于p H 4.6-5。(3)前期低温发酵有助于减缓p H下降速率并推后乙醇发酵阶段,进而推迟EC的形成时间并减少最终含量。(4)具有ADI途径基因的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和Weissella confusa是酱醪中主要积累瓜氨酸菌株。盐胁迫是两株菌积累瓜氨酸的主要因素,盐胁迫使P.acidilactici的ADI途径基因中arc A/arc B表达量之比提高从而导致瓜氨酸转化速率降低,但二者基因表达之比在W.confusa中没有显著差异。低温和较高的p H能够降低两株菌在高盐中的精氨酸到瓜氨酸的转化率。(3)建立了两种控制酱油EC形成的策略。(1)建立了直接控制酱油热处理过程中EC形成的方法。金属离子和精氨酸含量对热处理过程EC的形成影响很小,而鸟氨酸和槲皮素能够显著抑制热处理过程中EC的形成,动力学实验表明鸟氨酸添加只能降低EC形成速率,槲皮素能降低EC形成速率且减少EC最终生成量。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槲皮素和鸟氨酸添加量,在热处理温度设定为80oC和90oC时能够降低42.1%和47.2%的EC形成量,且未对酱油风味和色泽造成显著影响。(2)建立了控制发酵过程中瓜氨酸和EC形成的方法。将能够大量消耗精氨酸但不积累瓜氨酸Enterococcus faecium、发酵风味好的Enterobacter sp.以及能够降低P.acidilactici和W.confusa积累瓜氨酸的槲皮素和没食子酸添加至酱醪中进行发酵,发酵结束后瓜氨酸含量从2.23mg/m L降低至1.61 mg/m L,加入2%乙醇并灭菌后EC含量从36.49μg/L下降至9.82μg/L,降低了73.1%。此外,酚类物质添加对酱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较小,菌的加入显著增加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苯乙醛和乙醇相对含量,改善酱油风味,通过微生物扰动,最终成功的将酱油中EC含量降低至20μg/L,且成品符合国家对酱油品质的要求。建立的针对热处理过程和发酵过程中酱油EC形成控制技术,为改进酱油生产工艺降低EC含量从而提高酱油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PSA(pressure-sensitive-adhesive) have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curing time(or drying time),early adhesion force and Etc.Especially,UV curing PSA have exceptional advantages in process of control pro
会议
吃甲基汞污染鱼,甲基汞在肠道几乎100%被吸收,经血液进入头发、脑、肝、肾、肌肉和胎盘等组织中,但在脑部蓄留时间最长,脑汞1—2年降低的很少.因此,甲基汞中毒的主要病理变化在神经系统,从中枢的各部位直到周围神经均可受累而引起肢体瘫
期刊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快捷便利的服务,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安全带来的烦恼,网上办公系统也面临这个问题。怎样研究一种安全性高、并且成熟的网络系统,对办公系统的安全进行保障,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谈谈对网上办公系统安全体系的一点看法。
期刊
一、整合关联内容,确定深度学习目标数学教学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在内容整合环节需要有延伸对接意识,借助更多信息渠道展开内容的搜集,并对这些数学信息做整合优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合的学习内容,确保深度学习顺利展开。
期刊
"图形的平移"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中的内容,图形的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等。用变换的眼光看待图形,可以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一种有效工具。在"图形的平移"教学中,教师应站在系统的高度注重教学的整体性,通过观察和分析平移现象,学习理解平移的基本概念,探索平移
期刊
葡萄(Vitis vinifera L.)在冬季温暖的地区需经历足够的低温完成自然休眠解除,才能正常地开花结果。芽休眠延长是这些地区葡萄栽培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这些地区必须用人工破眠处理来代替低温的作用,以缩短芽休眠周期,使葡萄花期一致和座果率提高。目前采用的人工解除休眠的有效方法是单氰胺(HC)处理。HC在解除休眠的同时对葡萄树及周围环境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寻找一种替代HC、无毒并且对葡萄芽休眠
猫作为伴侣动物,它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据报道,猫可以自然感染多种亚型流感病毒,包括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3N2低致病性犬流感病毒、H1N1季节性人流感病毒以及H7N2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因此,猫对多种亚型流感病毒均易感的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新型流感病毒“混合器”,并为禽流感病毒形成适应哺乳动物毒株提供机会,从而增加人类大流行的风险。由此可见,对猫群中流感病毒的监测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主要危害柑橘等芸香科植物,几乎遍布绝大多数柑橘种植区,是柑橘毁灭性病害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防治柑橘黄龙病的方法,因此控制柑橘黄龙病发生和传播最现实的方法是利用杀虫剂控制其媒介昆虫柑橘木虱的种群数量,来抑制黄龙病的传播。然而,长期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学杀虫剂使柑橘木虱对目前常用化学杀虫剂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并且对于柑橘木
乳糖作为乳汁渗透压调节物质,其合成的快慢与乳汁的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乳糖合成机制的研究对母猪泌乳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母猪泌乳期乳糖合成机制以及外源添加单糖对乳糖合成的调控机制,本文研究了母猪泌乳期乳糖合成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变化规律,筛选出乳糖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并以母猪乳腺上皮细胞为研究模型探讨外源添加不同单糖对乳糖合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两部分研究。1.为研究母猪泌乳期乳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隶属于鳞翅目尺蛾科,是一种严重危害茶树的食叶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外部形态特征与茶尺蠖E.obliqua极为相似,很长时间内一直被错误的认为是茶尺蠖。灰茶尺蠖幼虫主要取食茶树叶芽和叶片的叶肉组织,造成茶树秃顶,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今,灰茶尺蠖的防控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茶农的滥用、乱用农药,导致灰茶尺蠖的抗药性显著增强,常用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