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锁掷酵母流行病学、唑类耐药及致病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83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锁掷酵母科真菌侵袭性感染的临床特征;综合评价实验室鉴定性能、体外药物敏感性并探究其唑类耐药机制;建立胶红酵母高分辨率分子分型方法并结合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系统性评价红冬孢锁掷孢酵母的毒力表型及探索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纳入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CHIF-NET)2010年至2019年21家监测中心收集的侵袭性感染非重复锁掷酵母科真菌77株,并将可获得的16个环境菌株和3个动物分离株用于与临床菌株比较分析。比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锁掷酵母临床分离株的鉴定能力,并检测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机制方面,通过高质量基因组组装及注释,获取红冬孢锁掷孢酵母和胶红酵母唑类药物靶基因ERG11序列,利用转录组分析和异源表达评价ERG11表达水平和获得性突变对唑类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并使用AlphaFold2预测Erg11蛋白结构。胶红酵母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建立微卫星分型方法,并结合rDNA序列分型(ITS+D1/D2)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84株3种来源的胶红酵母进行亲缘关系分析。毒力评价方面,综合检测体外毒力因子和适应力表型,构建免疫低下小鼠血流感染模型,检测红冬孢锁掷孢酵母感染小鼠的器官真菌负荷及生存曲线,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改变判断菌株侵袭力;通过crtYB和Ace2基因敲除分别构建色素缺失株和假菌丝形态菌株并评价其对毒力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77株锁掷酵母中,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占比94.8%(73/77),另有小红酵母(R.minuta)、R.diobovata、河道红冬孢锁掷孢酵母(Rhodosporidiobolus fluvialis)和天津红冬孢锁掷孢酵母(R.tianjinensis)各 1株。MALDI-TOF MS可以100%正确鉴定胶红酵母和小红酵母,但罕见的红酵母及红冬孢锁掷孢酵母需依赖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胶红酵母除棘白菌素天然耐药外,分别有6.8%(5/73)和98.6%(72/73)的临床菌株存在唑类全耐药和交叉耐药,并有12.3%(9/73)分离株新出现了 5-氟胞嘧啶(5-FC)非敏感表型;4个非胶红-锁掷酵母临床株氟康唑(FZ)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64 μg/mL。耐药机制方面,河道红冬孢锁掷孢酵母、天津红冬孢锁掷孢酵母临床株基因组上分别存在2个和4个ERG11序列,并且总体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唑类敏感菌株新型隐球菌;锁掷酵母单一ERG11序列异源表达后氟康唑MIC均显著升高至耐药水平(64->256μg/mL);河道红冬孢锁掷孢酵母crtYBΔ菌株唑类MIC比野生型(WT)菌株下降1-2个浓度梯度。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8.5%(50/73)的临床分离株集中在rDNA序列2型;15个分型位点组合的微卫星(MT)分型以0.979的DP值将73个临床分离株鉴定至50个MT基因型;MT最小生成树和全基因组SNP系统发育树均发现一个聚集了 48个临床株、2个动物株和1个环境株的流行簇。该流行簇菌株来源于国内不同地区的多家医院,并且分离年从2012年连续到2019年;其中,天津一家医院单一 MT流行基因型(MT03-MT06)分离株达3-6个,甚至一个分支上的MT05和MT06型共计9个分离株都对5-FC不敏感。此外,2个动物株、1个环境株与2个临床株同属MT02型,并在SNP进化树上聚集在一起。毒力方面,红冬孢锁掷孢酵母存在荚膜并分泌脲酶,其对CO2的耐受性与感染小鼠的毒力表型一致;河道红冬孢锁掷孢酵母Ace2Δ菌株致病力强于WT菌株;小鼠感染天津红冬孢锁掷孢酵母5 d内死亡,组织病理显示肺泡上皮基本脱落,肺泡间隔及支气管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出血;早期伏立康唑治疗虽然可将脑组织中的真菌负荷降低50%,但肺组织菌载量无显著改变。结论:我国侵袭性锁掷酵母科真菌感染以胶红酵母血流感染为主,国际上首次出现红冬孢锁掷孢酵母人类血流感染病例2例,并命名了其中一个新种——天津红冬孢锁掷孢酵母。ERG11复制、点突变和过表达联合导致了锁掷酵母对唑类特别是氟康唑高度耐药,类胡萝卜素产生也是其多药耐药的基础。首次建立胶红酵母微卫星分型方法并发现了中国地区广泛存在的胶红酵母流行簇,以及一个新出现的棘白菌素-唑类-5-FC耐药的克隆株。红冬孢锁掷孢酵母是条件致病菌,可引发小鼠侵袭性感染及死亡;体外敏感的伏立康唑在感染早期对肺部菌体清除无益;菌丝形态是河道红冬孢锁掷孢酵母的高毒力形态。
其他文献
背景蕈样肉芽肿,英文mycosis fungoides(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非霍奇金淋巴瘤。MF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病例中占比最大的一型,占全部病例的39%~50%。MF主要累及皮肤,早期病例可仅有皮肤受累。MF皮损表现为斑片、斑块和肿瘤,严重者可出现累及全身皮肤的红皮病样表现。MF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肿瘤微环境在MF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MF具有“亲表皮现象”的组织病理
学位
背景和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准确评估和有效治疗对改善患者结局非常重要,然而目前RA诊疗的常规手段仍存在缺陷。超声成像是常用的RA影像学评估手段,为临床评估提供依据和补充信息,但其具体的临床应用还具有争议。因此,研发新的可为RA提供更多诊断信息的影像学方法,辅助传统超声成像准确疾病活动度评估,具有必要性。目前RA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常规治疗药物对于局
学位
第一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化学敏感性的相关因素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化学敏感性的相关因素,探究OSA患者化学敏感性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于我院睡眠中心就诊的成年男性OSA受试者,完善病史、问卷评估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次日上午完成血管内皮功能检查、重复呼吸实验和肺通气功能检查,采集空腹
学位
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对结肠癌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对于合并有不良病理特征如外周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及合并粘液类型的结肠癌患者其预后较差。这种预后差异的分子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本研究分别探讨结肠癌中合并有PNI和粘液腺癌的不良病理特征在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老龄化问题给我国医疗保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直以来,炎症、氧化应激均为衰老研究中的热点。高糖状态时体内衰老加速,炎症、氧化应激水平增加,但当前机制未明。通过探索不同糖耐量水平人群中衰老标志物端粒长度(LTL)及线粒体拷贝数(mtDNAcn)的关联及炎症、氧化应激在两者作用中的影响,能够为糖代谢异常人群中衰老加速的机制提供新线索
学位
背景垂体柄中断综合征(PSIS),影像学上表现为垂体柄纤细或中断、腺垂体发育不良、神经垂体高信号消失或异位,可导致先天性联合性垂体激素缺乏(CCPHD)。该患者群体常合并各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目的通过横断面研究评价中国成年PSIS患者合并NAFLD的特征;评价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与NAFLD的相关性;回顾性队列研究初步评价重组人生长激素补充对PSIS代谢指标的影响。对
学位
研究背景输血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可以维持患者循环血量与血液携氧能力,改善止血功能,纠正贫血,挽救患者的生命。但血液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品,它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威胁患者健康并加重医疗负担。中国有近百年的输血史,但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期刊杂志陆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问题的相关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开始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
学位
第一部分MT后处理技术辅助灌注CT替代常规增强CT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自定义容积(MT)后处理技术的灌注CT替代常规增强CT联合灌注CT单独用于诊断胰岛素瘤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45例因怀疑胰岛素瘤在我院行常规增强CT联合灌注CT检查的患者回顾性纳入本研究。通过MT后处理技术将灌注CT邻近的三期图像融合为一期,分别得到MT动脉期、MT门脉期及MT肿瘤期图像。对常规增强CT图
学位
第一部分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分布和靶区勾画研究目的:在接受预防性延伸野放疗的宫颈癌患者中,验证三种主流的腹主动脉旁靶区勾画方法的淋巴结中心覆盖率,并提出一种改良的靶区勾画方法。材料与方法:我们回顾了 2011年至2020年在本中心经PET/CT检查确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而无远处转移的宫颈癌患者106例。根据淋巴结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位置关系,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划分为腹主动脉左侧区域、腹主动脉
学位
第一章不孕女性在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过程中睾酮水平变化情况对妊娠结果的影响:回顾性病例分析目的:旨在研究因输卵管或男性因素不孕的患者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周期内不同时期中的睾酮(testo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