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活性玻璃的碱性微环境对骨代谢细胞调控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set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加剧,由老年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风险发病率增加。因此,针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特点研发相应的骨组织修复生物材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关于骨修复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生物活性玻璃具有优异的骨修复性能,其植入体内后可通过基体离子的释放调控骨再生。除离子作用外,由于生物活性玻璃的降解在材料与组织界面形成的酸碱微环境对骨代谢细胞的调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细胞外的pH值如何通过调节和改变代谢影响骨代谢相关细胞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文围绕着碱性微环境,构建了能在体外形成稳定pH值的碱性环境,研究其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调控及其生物学机制。进一步地探究了生物活性玻璃表面动态碱性对细胞成骨分化、破骨分化以及免疫调控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构建了pH值稳定的体外碱性微环境的体系。分别使用碳酸氢钠(NaOH)与碳酸氢钠(NaHCO3)调节培养基的pH值,检验其在细胞培养箱中pH值的稳定性。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NaHCO3构建了pH值稳定的体外碱性微环境,并验证了即使在细胞培养的环境下,培养基也能维持pH值的稳定。同时,采用ICP证明了不同NaHCO3浓度的培养基中生物体内常量元素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即pH值为培养基的单一变量。并使用调节后的培养基培养hMSCs细胞探究了其对细胞增殖、存活状态以及胞内pH值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hMSCs细胞可在pH值约为7.350-7.800的范围内保持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2)探究了碱性微环境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在不同pH值的条件下培养hMSCs细胞并诱导成骨分化,检测细胞成骨分化标志物(ALP、COL1A1与矿化钙结节)的表达。发现较生理微偏碱性的环境(pH为7.650-7.800)可促进hMSCs细胞的成骨分化,上调细胞成骨相关标志物的表达。而分子机制研究发现,碱性微环境主要对胶原代谢通路中的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Δ~1-pyrroline-5-carboxylatesynthase,P5CS)与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1(Pyrroline-5-carboxylatereductase1,PYCR1)以及吡咯啉-5-羧酸(Δ~1-pyrroline-5-carboxylate,P5C)与脯氨酸(Proline)的表达都起到了上调的作用。进一步地使用慢病毒载体敲低PYCR1基因的表达,发现即使在碱性的条件下胶原代谢通路中对上述的氨基酸与酶的表达无显著性上调,与在生理条件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碱性微环境可能通过上调胶原代谢通路中PYCR1的表达,促进Ι型胶原的表达,从而促进成骨分化与骨的形成。(3)基于上述研究,制备了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PMMA复合骨水泥(PMMA-BG),利用生物活性玻璃的特殊网络结构调控材料的降解速率,以期在材料表面形成合适的碱性pH验证其对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采用NMT发现PMMA-BG材料表面在体液中降解形成pH为8.5-9.0波动范围内的碱性环境,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材料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调控可促进骨修复。综上所述,碱性微环境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其可能通过调控胶原代谢通路中PYCR1的表达量,促进Ι型胶原的表达,从而促进成骨分化与骨的形成。利用材料成分性能主动、干预及调节微环境,促进材料与机体交互响应,为更加匹配老年患者骨再生微环境提供理论依据,为完善微环境调控下新材料的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STEM教育是近些年来项目化学习方面比较先进且运用较为广泛的教育理念,本文以STEM教育理念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从当前我地区初中生物教学现状为基础,分析论证了STEM教学理念与初中生物教学结合的可行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创设教学情景,提升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提炼探究成果以及深化育人价值等方面提出了STEM教学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对本地区乃至全省的初中生物教学项目
期刊
我国目前高端医疗器械严重依赖进口,面对发达国家对生物医药技术和服务的封锁,当务之急是加速高端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医疗器械自主创新的源头是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有效结合,也是引领未来医学创新的重要方向。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医工结合的研究成果向医疗器械产业的转化则成为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完整过程、解决医疗器械“卡脖子”问题的“强制通行点”。因此,探索医疗器械成果转化的有效方式、孵化网络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
学位
目的 探讨解毒化瘀丸治疗非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于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安阳市脉管炎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非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接受常规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丸。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情况及截肢率,治疗前、治疗4、8周后的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实验室指标,治疗期间的不
期刊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和巨大的进步,但是离最终实现计算机科学家追求的通用人工智能仍有巨大的技术差距。而类脑智能被认为是可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途径,同时它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之一。脉冲神经网络(Spiking Neural Network,SNN)是类脑科学研究中的重点部分,也是目前最具有生物意义的网络模型。本文研究了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手写数字识别方法并设计和实现了手写
学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骨损伤患者数量日益增多。无法自行愈合的大段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一直是骨科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骨修复材料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因此需要研发新型的骨材料,更好地满足医生与患者的需求。骨损伤后,血管功能障碍、成骨细胞数量不足或活性下降、微环境不利于成骨等因素会严重阻碍骨愈合,因而骨缺损修复面临着多重挑战。临床中骨缺损的常规治疗手段是使用从患者或兼容供体处采
学位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最常见的难愈性创面之一,愈合周期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PI3K/AKT信号通路为人体内重要的信号通路,通过对机体肌肉、皮肤等组织的调节参与细胞凋亡、氧化应激、血管新生等生物学功能,促进创面的愈合。本病的病机可以总结为因虚感邪,邪气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虚和瘀贯穿其中。以益气化瘀法治疗DFU患者,临床上往往取得良好疗效。本文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益气化瘀法在
期刊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滕州市中医医院外科就诊的318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化恐惧疾病进展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恐惧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 汉化恐惧疾病进展量表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信效度较好。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平均得分为(35.61±5.57)分,
期刊
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多学科综合法以及对比研究法,全面论述了吴玉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做出的突出贡献。首先,论文分析了吴玉章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探索中国革命新理论的缘起。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方案的失败以及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使吴玉章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探索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另一方面,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热情的吴玉
学位
心脏卵圆孔未闭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合与缺血性卒中、隐源性脑卒中、偏头痛和减压病等由反常栓塞引发的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及时筛查和有效诊断,对该疾病群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医学图像分析任务并取得卓越的效果和展现巨大的潜力。但是受限于常规诊断方式的复杂和半侵入性、图像噪声和运动伪影的干扰、微泡检测的复杂、有限
学位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生态建设,加强网络生态建设是顺应信息时代潮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网络空间具有传递性、自由性、交换性、开放性等特征,为人民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往工具。近年来,我国网络空间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等失范现象仍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培养文明自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