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国家食品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豆消费快速增长。 在国内大豆需求激增的刺激下,在低关税、无配额数量限制、转基因作物永久性进口安全证书等宽松条件下,以来自美国的进口大豆为代表的国外转基因大豆开始以低价对国产大豆形成巨大冲击,并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国产大豆的销售困难严重打击了豆农种植意愿,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萎缩态势。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国,我国却并不掌握进口大豆的定价权,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 与此同时,以跨国粮商为代表的外国资本利用2004年大豆危机,大肆在国内兼并收购加工企业,已经成功渗透进入了我国的大豆加工领域并在其中掌握了相当的产能和控制力。 大豆产业已经陷于外资控制之中,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空前危机。 如若坐视大豆产业全面沦陷,其后果将十分严重。由于大豆产业与种植、油脂加工、食用油供应、食品加工、饲料、养殖业、医药、化纤等多个行业紧密关联,还关系着4000万农民和近百万大豆加工企业职工的就业,一旦大豆产业被全面打垮,不仅大豆的数量供给和价格控制将任人宰割,大豆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及相关产品都将受到连锁反应波及,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地位。 此外,应尤其重视的是,导致我国大豆产业沦陷的种种因素,在其他一些大宗农产品的产业中,如玉米、棉花产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不加以重视并尽早采取措施,大豆产业的沦陷,很可能在其他产业中重演。 因此,拯救大豆产业,不仅关系到我国大豆产业本身的安全,还事关我国食品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必须要把对保护大豆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本文首先站在全球和历史的角度对世界大豆市场的概况和我国大豆产业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概述。根据我国大豆产业的链条性特点,通过对大豆生产、加工、贸易三个环分别进行具体分析,找出每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进一步探究其原因与影响。最后主要从政府、行业、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保障大豆产业安全的相应对策建议。 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提出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介绍世界大豆市场概况和中国大豆产业的历史与现状。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为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分析。分别描述并归纳了中国大豆生产、加工和贸易环节的现状与问题,对形成问题的原因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对于问题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在大豆生产环节,主要问题是,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受到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低价冲击,种植面积和产量呈萎缩态势。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相关政策如低关税、无配额、转基因永久性进口安全证书有利于大豆进口;二是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科研投入少、政府补贴力度不足造成国产大豆种植成本高、竞争力不足。主要影响是:转基因大豆对我国食品安全、基因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造成潜在威胁;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替代对我国大豆供应安全造成威胁。在大豆加工环节,主要问题在于:压榨能力严重过剩,油脂加工企业开工不足;内资企业压榨能力和实际压榨量不断萎缩;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产、加、销产业链较短。在大豆贸易环节,主要问题是中国企业缺乏大豆进口的定价权。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缺乏大豆贸易定价中心、行业合作不力、统计和信息系统的缺失及政府信息服务缺位。第四章为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主要从生产、加工、贸易三个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大豆生产环节,主要对策是:改变分散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大农业生产中的科研、技术投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完善农业保险;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黄箱”和“绿箱”补贴;对农民的补贴政策要由价格补贴逐步转为收入补贴;树立国产大豆“绿色”招牌,利用高蛋白、非转基因的特点,走豆制品精深加工路线;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加强转基因大豆的跟踪控制;加强对转基因、非转基因食品的宣传。在大豆加工环节,主要对策是:政府加大力度扶持重点企业整合加工业;政府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指导与监管;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外资进入大豆产业上下游领域的监管;企业完善自身经营能力,等等。在大豆贸易环节,主要对策是: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加强行业联盟与合作;企业加强自身对金融避险工具的了解与运用,等等。 本文较为全面地从宏观和微观等多个视角对大豆产业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内容涵盖了世界大豆市场的概况、中国大豆产业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大豆产业的主要环节、发达国家大豆产业中政府和企业的有关情况、大豆现货市场和大豆期货市场。 本文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研究面较宽,研究还不够深入,具有一些粗线条的特征。在研究过程中,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相对不足;更多注重实证研究,缺乏对理论的深入探讨。一些数据带有商业秘密的性质,较难从公开渠道获取,因此本文的一部分数据存在一定的时效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