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茶叶渣吸附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水中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相关报道也层出不穷。为了进一步减小重金属的危害性,虽然各国针对水体中重金属出台了各种控制性标准,但是在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和水平上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处理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成为了当今水污染治理领域一个较为热门的课题。本论文将茶叶工厂生产过程中废弃的茶叶渣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废弃茶叶渣吸附水体中常见的典型重金属离子Pb(Ⅱ)、Cd(Ⅱ)、Zn(Ⅱ)的性能,并简单探讨了吸附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茶叶渣表面是粗糙的,且表面存在很多较宽的小孔区,茶叶渣的孔径主要分布在微孔区域,茶叶渣的比表面积达到0.86m2/g,平均孔径此存则约为3.62 nm,在高浓度Ca(Ⅱ)竞争的条件下,废弃茶叶渣对水体中常见的三种重金属均表现出了较强的吸附选择性,甚至在竞争Ca(Ⅱ)浓度高于目标金属离子50倍时,三种金属离子的吸附去除率也未出现明显降低。pH值回影响废弃茶叶渣对Pb(Ⅱ)、Cd(Ⅱ)、Zn(Ⅱ)的吸附效果,当pH值范围介于2-3时,茶叶渣对Pb(Ⅱ)、Cd(Ⅱ)和Zn(Ⅱ)三种离子的吸附作用并不明显,当pH值达到3-6范围内,茶叶渣对Pb(Ⅱ)、Cd(Ⅱ)、Zn(Ⅱ)的去除效果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大幅增大;茶叶渣对Pb(Ⅱ)、Cd(Ⅱ)、Zn(Ⅱ)的吸附能力均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而变强,且Pb(Ⅱ)、Cd(Ⅱ)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最大理论吸附容量分别为31.16 mg/g和16.04 mg/g,而Zn(Ⅱ)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废弃茶叶渣对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结果均能较好的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系数高达0.96,吸附效果明显,150~80 min就已接近反应平衡。茶叶渣对三种重金属离子Pb(Ⅱ)、Cd(Ⅱ)、Zn(Ⅱ)的去除率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这说明茶叶渣更适合于受重金属微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废弃茶叶渣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其对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均呈现出增大的趋势。红外图谱分析显示废弃茶叶渣吸附重金属的过程主要是离子交换作用,参与反应的基团主要有-CN、C=O、-SO3、第二氨基基团、C-H、-OH等基团。论文以工厂生产加工的废弃茶叶渣为吸附剂净化水体中典型重金属离子,不仅可使得受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净化,而且可以实现废弃茶叶渣的资源化利用,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从而为污染物的治理技术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依然存在不协调因素,如农产品出口退税率偏低、出口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等。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继续
目的探讨牛黄解毒片与蜂蜜混合外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1月-2009年6月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
汉字的学习是汉语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汉字的学习对学习者的深入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但与词汇、语法等热门学习项目相比,汉字教学的研究热度明显低了很多。早期大多
文化需要传承,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可以更有效的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是艺术设计学科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理论知识,运用数字技术来表现该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更有效
【正】道教渊源于古代巫术,是中国汉族固有的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鹤鸣山。该山与龙虎山、武当山、终南山合称道教四大名山。
在自然界中,很多植物含有较高水平的次生化合物,以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单宁(Tannin)是植物体中的多酚类次生化合物,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单宁-蛋白质复合物,从而影响动物体对食物的消化和蛋白质的有效吸收。与此同时,动物又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分解利用这些次生化合物。一些鼠类肠道微生物中含有单宁降解菌可以分解单宁,使得高单宁食物中的蛋白质得以被这些鼠类吸收,提高食物利用率。花鼠(Tamias sibir
当代中国人国民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作为世界的一员,当代中国人必须迎接交往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本文在分析目前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提出以片区联动
<正>"教—学—评一致性"是由目标导向的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和评—学一致性三个因素组成,它们两两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的关系,然后组合成一个整体,构成教—学—评一致性
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是机器人实现自动导航的关键技术,目的是在未知环境中定位自身位置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构建以用于导航。对视觉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Visual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vSLAM)来说,存在两个挑战:一是在纹理缺失或人造环境下的鲁棒性运行,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