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经验、内容与准确性条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l_futu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觉经验是我们感受、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知觉经验哲学试图解释知觉经验在我们的哲学式反思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问题,以期进一步探索生物知觉的本质。表征论和素朴实在论是知觉哲学关于知觉基本结构的两个主要理论。
  根据表征论的中心观点,知觉经验是主体以某种方式表征世界的心理过程或状态;与之对比,素朴实在论框架下的知觉经验,是主体与独立于心灵的外部事物(或属性)之间的直接觉知关系。一般认为,二者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两个问题:主体与外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直接觉知还是表征;表征内容是否是知觉经验本质的必要构成。素朴实在论者分别针对这两个问题批判表征论:其一,布鲁厄和坎贝尔认为,表征关系不能实现外部事物真正纳入知觉本质构成,由此将产生一系列知觉解释上的困难。其二,崔维斯论证,表征论框架下的知觉主体无法知道、识别给定经验的表征内容,而表征论本身要求被表征的经验内容于主体意识的呈现,由此引起表征论内部观点之间的不一致。
  本文依次分析上述两种对表征论的批判,反驳第一种批判,辩护第二种批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表征论在第二种批判所涉及的表征内容问题上的其它可能困难,并尝试提出一种能够避免这类困难的可替代表征论。
  第一章,针对布鲁厄和坎贝尔的质疑,我论证,表征论的表征关系实际蕴含主体与外物之间的直接觉知,由此外部事物进入知觉本质构成。在此意义上,表征论不会遇到二者提出的可能解释困难。在第一个分歧问题上,表征论与素朴实在论可以是一致的。第二章,我通过澄清、辩护与进一步论证崔维斯的识别问题,说明表征论无法对此作出合理回应。这一困难源于表征论以具有准确性条件来理解知觉通过表征而给予主体的经验内容。主体识别经验内容意味知道其准确性条件,知道准确性条件要求主体首先将内容识别为关于某事物的内容。然而,考虑到不同事物可以主观难以区分地呈现于知觉,主体无法单纯凭借经验识别、知道以具有准确性条件定义的经验内容。那么,表征论关于这一定义的论证是否合理?第三章,考察一种西格尔版本的关于经验内容具有准确性条件的论证。该论证试图从真实与非真实经验的描述推出其最佳解释是经验具有准确性条件,但是,基于其不能排除是经验描述/判断而非经验本身具有准确性条件的可能,我质疑这一论证能够实现目标结论的充分性。第四章,基于西格尔论证允许保留经验具有准确性条件的可能性,考察一种由可能性推出合理性的相关论证。在经验准确可能的前提下,若能排除其它反对理由,可能性或将作为理由支持观点的合理性。然而,我认为可能性前提同样值得质疑。因为,经验的准确/不准确是经验与其对象之间匹配度的评估,我论证经验缺乏合适的可匹配对象而无法满足准确性概念的基本条件。第五章,假定第二、三、四章的论证合理,即经验内容具有准确性条件的推论不充分、(概念上)不可能以及会导致识别问题,表征论或许应该放弃原有的表征内容概念。分析三种认知科学理论所涉及的表征概念,我认为伊亘式表征既可以避免涉及表征内容的困难、又能保留表征论的基本诉求。第六章,应用伊亘式表征概念,并基于谢伦伯格的能力主义观点,尝试构建一种替代表征论:取消表征内容作为知觉经验的本质构成,而同时保留其作为知觉解释的理论预设作用。这是一种相对弱化表征内容解释力的表征论。
  
其他文献
北宋初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与思想上佛道之学的挑战,儒者对传统儒学进行思想上的恢复与重建,由此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周易》所蕴哲理精奥,含涉自然与社会之各种事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系统性与理论性,为阐发政治人生理想与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有力支撑。儒者多对其进行注解与诠释以期构建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程颐著有《伊川易传》,苏轼著有《东坡易传》,在儒家经典诠释和本体论建构方面均作出卓越贡献,对中国古代易学史具
学位
北宋中后期,随着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二程所创立的洛学长期处于被打压的地位。作为程门高弟的杨时,在传承洛学、排斥新学的学术活动中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重在阐释杨时的学术渊源、理本论的构建、心性论、功夫论及其圣贤期许。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杨时三个阶段的成学经历。第一阶段,少年时期:此时杨时四处游学,忙于科举,精于荆公新学。此外,由于其好友庆真大师、郭思道对佛老之学研究颇深,杨时
学位
“根本恶”的问题是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第一篇中细致分析的问题。按照康德的观点,人既具有向善的禀赋,亦有趋恶的倾向。人可以在自由意志的状态下让善的禀赋彰显出来,遵循道德法则行事,也可以在自由的任性中让恶的倾向占据上风。这意味着,人虽然能够意识到道德法则,但在行动中却将准则作为行动的主观根据,仿佛这种依照准则行动的主观根据就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为人性中根本的、生而具有的恶。人性具有“根本恶”
学位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中最具中国化特征的两大佛教宗派,亦是势力最为强大的佛教宗派,在现代中国,禅宗与净土宗依然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宗派。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关系既繁又简,简单来说,佛法虽有八千四万法门,然其皆同归一处,法门之别只因所遇根机不同而示现有别,禅、净本质上皆为中国大乘佛教之法,都是结合中国境况而诞生的中国化佛教派别,二者本属同根,故在“性”、“理”上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但同时,禅、净在“事”、“
学位
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家,他终其一生都在传播智慧,他的演讲和话语能直摄人心,给人的心灵带来洗礼。但他从来不赞同别人认同他以及他的语言,总是希望与人一起探索发现所提出的问题。因为他认为答案存在于问题之中,真理和智慧也存在于其中,而这种真理不可思维不可描述,一切哲学和宗教或其他组织凡是心灵有所束缚都不能进入,唯有深刻的“觉察”才能到达。他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有异常的穿透力。由于主要听众
《周易参同契》作为一本道教炼丹书籍却被冠以了“周易”二字,这说明此书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周易参同契》为了将炼丹之道与天之道相联系起来,援引了汉易中的象数易学学说。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为其炼丹之术找到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周易参同契》将汉代象数易学中的纳甲说、卦气说、爻辰说等作为其炼丹程序和方法的基础,并且对纳甲说、卦气说、爻辰说等加以改造并创造性的提出了月体纳甲说。一方面,《周易》
论文以廖平的经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大统小统”论为研究对象,“大统小统”论是廖平在他的经学三变时期提出的,在四变、五变中进行了理论完善。其定型基本是在他的五变时期。我们的研究集中于他定型期,即四变、五变时期的“大统论”。研究他的大统论试图解决两大主题:第一,廖平大统论中的改良经学与汉宋主流经学形态——郑学和朱子学相比,其在经学基本观念和处理方法上的差异;第二个主题是处理廖平大统论的时代性意义、实用性
学位
汉末易学家虞翻,继荀爽、郑玄先后推出《周易》荀氏学、《周易》郑氏学之后,在批判性反省两汉易学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秉阴阳消息为主脉,以纷繁象数体例与学说为辅助,借创造性诠释《周易》经典文本,构建起体系闳博的《周易》虞氏学,成为两汉象数易学集大成者。本文即以虞翻所构建的《周易》虞氏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包括绪论与正文六章。  绪论部分。扼要梳理了虞翻的心路历程与主要著述。指出正是凭借
学位
在先秦儒家的文化体系中,心范畴在诞生之初,旋即作为价值的根源而与天、道相通。价值的根源不在外,在于人的生命本身,儒家哲学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主张将主体自身转化和境界提升都通过内心的修养而完成。正是因为心学说的重要地位,随着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心性价值论的理论构建也成为绵延两千多年的宏大体系,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神髓所在。先秦儒家对心之概念阐述颇丰,既有如孟荀一样对心形成系统的理论进
学位
辩证法((δiαλεκτiκη))是古希腊哲学家——尤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基本的哲学探究方法,是他们特定的推理风格。其中,亚里士多德作为集大成者,不仅对辩证法予以全面、丰实、细致的种种刻画和论述,而且广泛地运用于其百科全书式的诸多研究领域。不过,亚里士多德关于辩证法诸种不同的理论性阐明以及他那主题宏富、形式多样的哲学探究过程,也为后世学界对其辩证法的基本内涵、活动领域、主要功能、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