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锻炼与青少年社会体格焦虑之间关系的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iwu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体格焦虑是社会焦虑的一种亚型,是指人们发现他人对其身体体格看法不高时产生的焦虑。社会性体格焦虑起于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形象,在意他人对自己身体的看法。社会体格焦虑与青少年的锻炼行为密切相关,是预测青少年锻炼行为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在锻炼心理学领域,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与社会体格焦虑之间的关系,缺乏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个案研究等多种方法来了解青少年身体锻炼的情况和社会体格焦虑,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定量研究部分,选用徐霞博士编制的《社会体格焦虑问卷》和自编的《青少年身体锻炼情况》调查问卷,选取从初一到高三各个年级的青少年共900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青少年的社会体格焦虑与性别、年龄的关系;青少年的减肥倾向、体型自我评价与社会体格焦虑之间的关系;青少年身体锻炼的因素(锻炼方式、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和运动场合)与社会体格焦虑之间的关系。   (2)定性研究部分,通过自编的半结构性访谈提纲,采取访谈法对社会体格焦虑程度较高的7名青少年进行了访谈研究。试图对青少年社会体格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找出青少年社会体格焦虑的成因,以及和身体锻炼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个案研究,对2名青少年进行深入观察与访谈,为全面了解社会体格焦虑较高的青少年个体提供较详尽资料。   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主要的结论:   1、青少年的社会体格焦虑受社会文化传递的理想体型标准与重要他人体型评价的双重影响,如同学、朋友和家人对青少年体型的评价是他们形成社会体格焦虑的重要原因。   2、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社会体格焦虑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社会体格焦虑要比男生高。不同年龄青少年的社会体格焦虑存在显著差异,在15岁时青少年的社会体格焦虑达到最高,随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体型的自我评价、减肥倾向均对青少年的社会体格焦虑产生很大影响,认为自己体型偏胖,并有减肥倾向的青少年社会体格焦虑最高。   4、身体锻炼活动(包括锻炼的方式、强度、频率、场合)对青少年的社会体格焦虑产生较大影响。研究表明:身体锻炼频率高、喜欢大强度的持久运动的青少年社会体格焦虑得分最低。社会体格焦虑高的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一般经历过一些不好的的情绪体验,对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倾向于回避公开的锻炼情景。   5、青少年的社会体格焦虑会使他们产生心理负担,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青少年通过身体锻炼活动,改善体型,使身体变得更具吸引力,是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一种可行方式。
其他文献
民办园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调动民办园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对民办园教师依法行使的权能和享有的不容侵犯的利益的规定,包括了对民办园教师身份、聘任、工资和
除美学价值外,静物摄影也非常具有商业价值。当下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除传统的杂志、产品目录外,网站、网上购物都需要大量的静物图片,图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和效益挂钩。然而,
通过三维建模创建虚拟实验环境是虚拟实验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三维模型开发时,应该在满足实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优化建模过程,提高建模的质量和效率。我国目前基于虚拟
众所周知,在影响供电企业生产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则是真实体现以人为
当奔驰的新一代超跑旗舰SLSAMG在台上扬起双翼,接受万众瞩目的时候,我们都为了那副久别的“鸥翼”激动不已。可时光荏苒,在如今SLSAMG诞生的超跑世界里,进行的却是一场没有冠
期刊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说:“(湖中风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而一次美妙的高尔夫之旅又何尝不是如此:惟山水一痕、果岭几座、与余车一辆
经过修剪,这棵松树的副枝出现了旋转的形态(如图8、图9)。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不破坏树木本身的形体,也是出于对自然的尊重,我只用了几件小型手工工具来完成这次的创作。前文所
维特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知道并了解维特拉,并不是因为在中国市场苦苦打拼的第三代超级维特拉,而是诞生自1988年的第一代维特拉。那时,四轮驱动技术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
除了匪夷所思的速度之外,你对超级跑车还有哪些印象?是惊艳到令人窒息的犀利造型,是大排量发动机所制造出的震撼声浪,还是那离谱到令常人难以忍受的油耗?没错,那些恰恰也是我
期刊
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之下,研究生群体在进行择业的时候,对不同类型的组织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是否存在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这是一个具有非常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