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gz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赋最重要的作家当属司马相如,他不仅是汉赋的集大成者,其个人形象也集中体现着古代文人的诸多本质特征。从文学创作来说,司马相如赋作典型地体现着艺术追求与政治要求的矛盾;从文人形象来说,司马相如一生行迹又体现着个人性情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其“遇、不遇”、“穷达”、“风流放诞”、“善著书”等等都体现着古代文人的根本特征。因此对其进行综合研究能够加深对汉赋和汉代文学的认识。  本文主体为四个部分。生平、《子虚上林赋》研究、其余辞赋研究、散文研究。  一是司马相如生平研究。《史记》记载司马相如生平很简略,需要根据现有汉史成果、从西汉社会、文化一般状况推考司马相如生平的种种细节,对其一生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以利于知人论世。  重点之一是考证近年提出的“相如县”问题,考知司马相如祖先于秦灭六国时自赵国被强行迁移至巴蜀,由古蜀道葭萌沿嘉陵江进入巴郡,汉代属巴郡安汉县,今属四川省蓬安县。幼年时举家迁居成都,遂以成都为籍贯。这个史实不载于《史记》,是因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材料来自司马相如《自叙》,而这个《自叙》就不曾记载这些内容。原因在于先秦西汉对人物籍贯的理解和后人不一致,更多地是以户籍所在地为自叙籍贯的内容。司马相如的《自叙》是现存可考“自叙”的首篇,不如后来自叙详备,所以缺乏记述祖先旧居的内容,而其旧居被当地一直保存。南朝梁代因巴西郡新设县境内有司马相如旧宅,命名新县为“相如县”,以此作为鼓励当地人士、巩固边防并与北朝进行文化争夺的一种手段,直到明代改“相如县”为蓬州,今为蓬安县。  重点之二是根据汉代二十岁“傅籍”的年龄规定,结合前人考订司马相如游梁在景帝初元二年(前155),进而新定司马相如生于汉文帝四年,即前17年。据《史记》类似笔法确定司马相如卒年为元狩六年,前117年,修订旧说、元狩五年、前118年之误。  重点之三是考订司马相如再入长安作《子虚上林赋》为元光元年。  重点之四是考订司马相如为“孝文园令”大致在元狩二年左右,“孝文园令”具体职守与其后期创作之间有直接关系,对后期辞赋文章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准确具体的思想生活基础。  《子虚上林赋》为汉赋()峰之作,有关具体问题争议很大,本文一一辨证以期求得更准确的结论。  《子虚上林赋》的基本内容是各种“物色”,这是先秦以来至西汉的文学审美新意识的典型的反映。这就是《七发》周详描述的“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文心雕龙》精到地总结为“繁类以成艳”。  在这个审美意识的指引下,《子虚上林赋》选择上林苑中最动人的各种“物色”进行描绘,精心修辞,在押韵、骈偶、联绵字、联边字等方面都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大化,也就是《子虚上林赋》文学审美价值的核心所在,也是当时读者最关注之处。这种文学审美意识是汉赋发展的前提,后人在文学审美技巧手段日益丰富复杂的条件下,对《子虚上林赋》为首的汉大赋了无兴趣,原因不在于《子虚上林赋》为首的汉大赋本身有多大的弊端,而是文学审美意识发展的结果。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汉代就主要体现在《子虚上林赋》的这种“巨丽物色”的观念当中。  司马相如其余辞赋是本文第三个部分。现存辞赋除《子虚上林赋》外,仅有《美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大人赋》四篇。其中《美人赋》、《长门赋》因不载于《史记》,而始载于《文选》、《艺文类聚》。宋以后开始怀疑并否定为司马相如作品。在《美人赋》、《长门赋》的研究中,重点之一就是推原否定论的各种证据,至今所提出的所有依据,并不确切可靠,还不能否定司马相如所作。  《美人赋》的特点是模拟改造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讽赋》,思想意义无关紧要,游戏俳谐,典型的习作,属于早期作品。  《长门赋》由于涉及汉武帝、陈皇后等真人真事,问题就十分复杂。总之,《赋序》所谓“赠金求赋”不可能在当时出现,属于《文选》等编选者所加,并非《长门赋》原文部分,而《长门赋》应属司马相如所作。司马相如为“孝文园令”之后,可能在汉武帝示意下作《长门赋》,但非明确以陈皇后为主人公,而是以“孝文园”为首的广大离宫宫女为实际的对象,首创“宫怨”题材,并在古代文学的心理描写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  《哀二世赋》短小精练,也属于咏史纪行文学作品的首创者。  《大人赋》涉及与楚辞《远游》的关系,学界至今不能确定孰先孰后,谨以汉人注《远游》作者为屈原为准展开论述。《大人赋》“大人”的涵义、主旨争议不大。本文从写作过程、开头结尾的特殊之处继续阐发时贤“《大人赋》是文人思玄”之说。  司马相如散文研究是是本文第三个部分。司马相如散文大部分句子押韵,押韵密度和《子虚上林赋》等散体赋押韵密度相差不远。明代张溥说司马相如“抑其文,皆赋流也”,即主要体现在骈偶、铺陈、押韵这三方面,也是其文章华丽的根源所在。  押韵是为了“晓喻百姓”,本篇檄文是要让巴蜀全体百姓“遍闻”,押韵就很有必要,可以帮助讽诵、记忆。和骈偶、铺陈一样,押韵也成为文章主要的修辞手段。  主要探讨司马相如首次出使西南夷使命、地点与年月;主题表达与假设以夸饰;文体特点与名称等问题,考定自先秦汉流传至今的成篇檄文最早就是《喻巴蜀檄》,以确定此文的文学史基本地位。  《难蜀父老》作为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之一,由于情况特殊、表达隐晦,其双重主题仅被认识到其中一重,另一个深层的隐晦的根本的主题多被忽略,要点之一就是探讨这个隐讳反映巴蜀父老疲困的主题。其次探讨其修辞方式,即以骈偶、押韵、联边字为主,体现出比《喻巴蜀檄》更浓厚的辞赋特色。最终考定其首创“难体文”的文学史地位。  《谏猎疏》研究侧重在论述的方法和全文气质,篇幅极短,仅仅269字,却层层推进,说理清晰透彻;二是语短意切,忠心溢于言表。全文就事论事,直来直去,不作发挥,言辞直质朴素,正见恳切于言辞之外。  词句表面自然,实际一丝不苟:大多押韵,骈偶博喻,整饰精警,风骨凛然,  《封禅颂》研究主要集中在题材、主题、文体三个方面,从西汉封禅的具体情况论述《封禅颂》的主题,详细分析其押韵、结构,最接近辞赋的修辞方式;并论述其篇名《封禅颂》的合理性。《封禅颂》的文学史地位也是首创性,开创了后世“符命“类文体。  最后考述司马相如作品的流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汉武帝朝为第一个阶段,所有作品均流传于世;  刘向父子校书时所辑录司马相如作品已经遗失过半,即为《汉书·艺文志》所载,大约在四十余篇,这是第二个阶段;  魏晋之间编成《司马相如集》,约二十篇,比之刘向、班固所见,又佚失一半左右篇目,一直流传到宋末,当亡于宋元之间,为第三个阶段;  在古本《司马相如集》已经佚失的情况下,明末张浦编辑《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中的《司马文园集》,已经是明代搜罗司马相如作品最完备者,其篇目除《史记》所载外,仅仅从《文选》录出《长门赋》、从《艺文类聚》录出《美人赋》,这也就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全部司马相如作品。  另外,略罗列公认为伪托司马相如、卓文君作品六篇。  附录三则校释司马相如作品的片断,以见继续整理《司马相如集》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The present paper presents a historical review associated with the research works on hull girder strength of ship and ship-shaped structures.Then,a new program
速度是提高400米成绩的重要因素,对速度耐力要求很高。速度耐力是运动员较长时间保持最快速度跑的能力。如果只有速度,而没有耐力,要取得良好的成绩那是不可能的。400米跑是
A 6 MW spar-type floating offshore wind turbine (FOWT) model is put forward and a fully coupled aero-hydro-servo-elastic time domain model is established in the
在经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冲击和对传统绘画价值予以反思重估的背景下,当代山水的探求和构建走向两极态势:一是重建写实主义山水秩序,并结合运用制作、构成等西方技法形式语汇,
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的相关研究中,针对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的研究比较少见,目前的研究几乎都是从语文课程教育的角度分析这次分科实验的利弊得失以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
本文依据大量的水文数据和暴雨洪水调查资料,对2007年7月大洪水期间淮河正阳关以上河段行蓄洪区运用,给沿淮各水文控制站造成的水文效应进行了分析,为客观科学评价这场洪水提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基础。本文在总结安徽省“十五”期间水文站网建设的基础上,以满足未来安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提出水文站网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内容,为确保安徽防洪
In order to modify the rail pre-grinding profile smoothly,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 (NURBS)curve with veight factors is used to establish a parameterized mo
继2004年4月出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5+1”法规文件之后,中央今年又集中出台了5部法规文件。尤其是最近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三个法规文件,分别对干部任期,任期内或满的干部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