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石淋病史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shan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淋作为中医内科疾病中的一种,较早便为我国医学所认识,并且有了比较统一的名称,以“尿出沙石、小便涩痛”为主症。现代中医界有关学者对于石淋做了许多治疗方面的研究,但在医史学方面,并没有系统的论述。本研究希望能够补充古代医家论述石淋疾病史的相关内容,在力图明确阐释中医石淋病史的同时,以期建立简单并具备一定操作性的单一病种疾病史研究模式,以供他人参考借鉴,同时为解决石淋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石淋取《中医药学名词》中之概念,即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腰腹绞痛难忍为主要表现的淋证。疾病史包括病名沿革、病因病机、病理、病候、诊断鉴别、治疗(方剂、用药、针灸、导引等)等内容。本文研究时间上界自最早的中医文字记载以来,下界至清代末年即宣统三年(1911)为限。以充分探索并了解从古至今对“石淋”的认识、诊断、治疗等的全部历史。1.石淋的病名沿革“淋”在较早的古医书中与“癃”的意义大致相同,均指小便困难,并伴有小腹急痛的病证或症状。《五十二病方》有“石癃”之名。石淋之病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此后《诸病源候论》对石淋有反复的论述。“石淋”又有“砂淋”、“沙石淋”、“沙淋”等不同称谓,大致出现于唐宋时期。实际上均指石淋,可谓同出而异名。据现存文献,最早出现的是“沙淋”,见于《证类本草·萱草根》引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砂石淋”或“沙石淋”病名见于北宋《圣济总录》。早期沙、石并提而无区分,至南宋杨士瀛认为:“沙淋凝脂而易散,石淋结块而难消。”清代沈金鳌更为直接地指明:“轻则为沙,重则为石。”一般来说,“沙淋”为石淋之别名,但偶有例外。清代萧埙《女科经纶》所载“血沙淋”与石淋无关。2.石淋的病因病机古代中医所论石淋的病因病机理论,可追溯至《内经》。《内经》所论淋癃病因以气不足,热有余为主,病位主要涉及到肾、膀胱与足厥阴肝经。至隋代《诸病源候论》舍弃病在肝经之说,以“肾虚膀胱热”立论,此说成为后世论石淋的主要理论。“火熬汤碱”成为金元明清各代医家论述石淋的主流观点。同时巢氏还提出了“服散石,石势归于肾”而致小便涩,茎内痛。这一理论在唐代得到附和,但随着服石之风的消亡而淡出。至宋代,《中藏经》提出房室过度,败精不出及虚热煎熬成石淋的观点,至明代李时珍,提出“此是淫欲之人,精气郁结,阴火煎熬,遂成坚质。正如滚水结碱,卤水煎盐,小便炼成秋石,同一义理也。”可说以上两种理论充分结合。南宋时期,气滞石聚的认识进入石淋病因理论,以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石淋,多因忧郁,气注下焦,结所食咸气而成,令人小便碜痛不可忍,出沙石而后小便通”之论述最为典型。明清医家往往将热、血、膏、石诸淋,视为同一疾病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理论,有医案。清代罗美《古今名医汇粹》中作了较为明确的总结:“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沙如石也。”此书还转引了明代方约之的观点:醇酒浓味,酿成湿热。积热煎熬,成膏成石。至于尿中沙石为何物所结,古代大致有水结为石、石气不散、火熬尿碱、败精结石、食咸结石等五种观点,而以“火熬尿碱”之说最为盛行。3.石淋的诊断石淋的诊断在隋代《诸病源候论》的论述中,就已经得到了准确的描述,包括:①沙石从小便道出,②尿不能卒出,③膀胱里急,④茎里痛,⑤痛引少腹,⑥甚者塞痛令闷绝。此后直至现代,在临床症状的描述方面,也未有多少能出其右的内容。其中,“沙石从小便道出”应该是石淋诊断古今一致的金标准。历代医家通过对石淋的观察与描述,补充了后世对石淋典型症状特点的理解。例如,石淋之石的特点为:①大小:小者如豆,大者如皂子、如梅核、桃核、杏核,或如橘核大;②形状:如梅核而有棱角,或其形如豆,或长而如粉条,或长约一寸大如粗箸;③色泽:色赤、色白、色苍、玛瑙色,如色泽不定;④质地:或通下即碎,或坚硬,置臼中捣之不碎,或溺器中小便下砂石剥剥有声;⑤与治疗的关系:其结之小者可用药化之,若大如桃杏核以上者,不易化。石淋之痛的特点为:①疼痛部位主要为尿道:茎中(里、内)痛;②与排尿相关:小便则茎中痛,每漩则痛楚不可忍,小便碜痛不可忍,每溺茎中涩痛;③疼痛剧烈:茎内割痛,塞痛令闷绝,或痛不可忍,甚至令人昏闷,遍身有汗而后醒,或卧床号叫,昼夜靡安;④牵涉部位:痛引小腹。石淋之尿涩特点为:①排尿障碍伴尿道窘迫:尿不能卒出,膀胱里急;大者留碍水道之间,令人闷绝;欲出不出,淋沥不断;常急欲溺,及去点滴;点滴不通,少腹胀硬;②尿涩伴有尿道剧烈疼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水道涩痛,胞内壅积;小便则茎中痛,不得流利;杜塞溺道,疼楚异常;③与沙石排出的关系:出沙石而后小便通;突然溺出此物当觉通快;出石一条,长约一寸大,如粗箸,小便遂频出,床地俱湿。此外,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最早记载了尿路结石伴有胆道结石之多发性结石的,但后世对此少有的发展。4.石淋的治疗石淋的内服药物治疗出现很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多种治疗石淋的药物。从现存文献看,东汉以降之魏晋时代,只能见到治疗石淋的单味药或单方,而药物的认识发展较突出。自古代医药文献中整理出治疗石淋或五淋的药物约84种,其中34种见于魏晋乃之前。药物可分为三类:其一为通利小便,如车前子、白冬瓜、鸡屎白等;其二为滑利润窍,如滑石、冬葵、榆皮等。其三带有巫术的影响,如石蚕、石胆等带“石”字的药物,以及鸡屎、燕屎、鹊肉之类,均可能具有克石的功能而被用于治疗石淋。唐代开始出现治疗石淋的复方,主要见于《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特点是以通治诸淋的功能为主。组成的药物大致包括以上通利小便、滑利润窍及巫术影响三大类。方剂的整体属性符合这一时期对石淋“积热煎熬,炼水为石”的病因认识,大致均为寒凉清热的性质为主。宋代复方的主治功能强调石淋的特殊治疗,香附、郁金、乳香及胡椒等理气通经的药物随着“气滞石聚”的认识进入石淋治疗方剂。而且,医家们注意进行内服方剂之间或内服药与外治法互相配合使用,《鸡峰普济方》中的石燕丸,主张用散煎汤送服丸药,《圣济总录》中的“菝葜散”提出服散后加以地椒煎汤连腰浸浴,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明清时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碎石、取石、化石、消石及其他石淋治法的讨论。首先提出碎石治法的是明代《奇效良方》的“取石方”,认为结石是由“碎石相结”而成,使用通利下滑的药物,使结石重新碎开,便可被取出。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中出现“化石汤”,则主张补肾以化石,此后“化石”、“化砂”、“消石”的方剂层出,大抵均以此“补肾化气而消石”立意。直至清末张锡纯在《医学中衷参西录》中提出“砂淋丸”,方又将消石概念引回到“消化砂石”,其创制代表方“砂淋丸”,选择的代表药物是鸡内金、消石(朴硝)。古代石淋的导引针灸治疗出现于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之导引法,《千金要方》中提出灸关元、气门、水泉。此后历代的发展并不显著。石淋治疗的外治法在古代大致有两种思路的表现。一是通过在体使用温经通络的药物以促进尿液与结石的排出,如以榆皮和醋滓封茎上、瓦松煎汤熏洗小腹、葱头捣盐敷脐上等均属此类。另一种思路趋向于直接扩张尿道,或切开尿道取出结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杏轩医案》中提到庐江有徐姓老医,能“用刀将阴茎剖开,取出石子”。然而,整个古代中医手术取石终究未能发展起来。清末张锡纯提出通过改变体位“俾石离其杜塞之处”以使小便一时能通,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权宜之法。5.结论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石淋之病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沙淋、砂淋、砂石淋等石淋其他不同称谓病名,至北宋晚期全部出现。石淋名称出现较多,沙淋、砂淋、砂石淋等名称出现相对较少。②石淋之病因病机,以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的“肾虚膀胱热”为历代研究的重点,在后世的发展中石淋大多以热立论,涉及石气归肾、房室过劳、抑郁气滞、醇酒厚味等其他因素。③石淋之诊断依据,自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已经相对明确。其中,“沙石从小便道出”是古今一致认可的金标准。④石淋之治疗,魏晋以前以通利小便、滑利润窍的单方为主。唐代多见通治诸淋的复方,仍以清热通利滑润为主。宋代重视气血理论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多见专治石淋的复方,并多兼以理气通经,活血化瘀,使用内服药相互配合或内服药与外用药配合治疗石淋。明清提出碎石、化石的治法讨论,并兼以不同思路的外治法。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已有用手术取石的记载,但终究未能发展起来。
其他文献
自从1982年中国恢复寿险业务以来,中国寿险业高速发展,保持着年均30%的增长速度,但随着寿险市场的对内和对外开放,寿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寿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绩效不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流业在我国已不再是单纯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等企业的集合,开始以向消费者提供成本服务为目标,逐渐向多功能
连轧中,沿纵向前进的轧件的结构、运动参数应横向对称。轧制参数相对轧制中心线横向不对称,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轧件跑偏。跑偏是一个在横向非对称诱因扰动下的动态演变过程
电信业规制是政府基于电信行业的经济特性,依法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对电信企业行为及市场结构进行的直接干预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电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公众对电信服务的
目的:评价同时测定腹水、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及其腹水/血清(F/S)比值对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不同病因的腹水患者(恶性52例,良性43例)腹水、血清中肿瘤
<正>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完全确切地表达出来的一种创作活动,即翻译是涉及到两种语言的活动。两种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而且
会议
对分布于华北板块东缘的辽宁铁岭、瓦房店及山东蒙阴等3个金伯利岩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地层时代、构造行迹、古地磁以及同位素资料,对该区域金伯利岩的侵位时间
本研究选取了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五种园林彩叶植物: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黄金叶(Duranta repens cv.Golden Leaves)、
目的 研究去卵巢后大鼠血清酶和骨元素的变化。方法  15只 60周龄。术前取血 ,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作为术前组。手术摘除两侧卵巢 ,
凤画作为凤阳传统民间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手法。通过对凤画创造程式、装饰色彩,及生活性题材等艺术特色的分析,指出凤阳凤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