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束直写技术及其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技术推动当前对纳米结构定位以及单个纳米结构的检测等技术的发展。电子束直写是一种无需掩模,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活性的图形加工技术,在纳米材料及其器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特别在量子芯片等研究领域,电子束直写技术与分子组装都有望成为突破当前芯片工艺中技术瓶颈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本论文立足于电子束直写技术,研究纳米结构的构筑以及电子束直写技术在光、电、磁等方面的应用。   1、电子束直写技术在纳米结构与阵列中的拓展与调控。结合正胶与负胶工艺,通过设计尺寸、光刻胶的厚度、曝光剂量、曝光时间等实验条件的控制,能够得到10—50 nm特征尺寸的纳米结构及其阵列。通过设计,尺寸控制,图形转移技术等手段来获得和控制纳米结构的尺寸与形貌,这为纳米结构及其性质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研究了电子束直写中的临近效应以及过度曝光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对制备纳米结构的作用,为电子束直写制备小的图形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制备技术我们对单根纳米线进行了电极连接用以制备纳米器件。   2、探索电子束直写技术在研究量子点纳米结构与阵列的光学性质等方面的应用。利用PMMA电子束光刻胶和溶胶状的量子点复合体系,研究量子点的光学性质。我们采用化学溶液法制备了不同大小的CdSe和壳核CdSe/ZnS量子点,选择合适的包覆剂,使量子点和光刻胶的正胶有很好的互溶性。采用电子束光刻手段,对量子点和光刻胶的互溶液进行电子束光刻,得到量子点和光刻胶的复合物,使量子点在衬底上能够定位。同时,研究了金属阵列结构对量子点荧光增强性质的影响。   3、探索电子束直写技术在单光子探测中的应用。单光子探测是目前比较热门的领域,但是普通的光刻手段限制其应用。采用电子束光刻和刻蚀工艺制备了100 nm—700 nm大小的共振隧穿二极管(RTD),在室温下用导电原子力显微将导电针尖定位在单个RTD上,得到I-V曲线。在室温条件下,正向偏压显现负微分电阻结构,峰谷比约1.25(RTD结构直径约420 nm);反向偏压时,由于针尖和上电极层间肖特基势垒的存在,共振隧穿过程在高偏压下对电流的贡献不再显著。   4、探索电子束直写技术在纳米磁性结构领域的应用。采用电子束直写工艺制备了不同长宽比磁性超薄膜阵列,研究图形的形状对磁各向异性的影响。通过在图形后的样品上测量磁光克尔效应,我们认为图形的形状可以调控磁各向异性。
其他文献
本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自然辨证法的观点、数学分析方法,在总结、分析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选择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保育中的空白和薄
革兰氏阴性菌表达100多种脂蛋白,这些脂蛋白在细菌生长、扩增和引起宿主的天然免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例如:信号传导;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细菌之间的链接;孢子的生成;营
本论文主要工作是围绕基于MEMS(Micro—Electric—Mechanical—Systems)工艺的微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展开,对一种电磁激励—电磁拾振谐振式压力传感器进行了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模拟
本论文对MOS器件可靠性领域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驰豫谱技术及其在栅介质退化和失效研究中的应用;时间相关氧化层的退化和击穿;负偏压温度不稳定性(NBTI
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转录因子(basic leucinezipper factor)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等真核生物中,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应答及生物防御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对玉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二元结构发育、水土资源不匹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近现代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高强度人为干扰,导致植被破坏后较难恢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有机碳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是钙离子和钙调蛋白依赖的专一磷酸化肌球蛋白Ⅱ的调节轻链(regulatory light chain,RLC)的蛋白激酶,从而有利于肌球蛋白
在电子对抗等微波毫米波系统中,因为单个器件输出功率有限,为了提高系统的总输出功率,需要采用功率合成技术并把定向波束辐射到自由空间。功率合成技术主要分为电路合成和空
拟平鳅(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disparis)与琼中拟平鳅(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qiongzhongens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平鳍鳅科(Homalopteridae)腹吸鳅亚
上海光源增强器注入引出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增强器的好坏,尤其是在恒流注入的运行模式下,需要精确控制增强器的束流流强、发射度以及引出轨道的稳定性等。同时增强器的注入引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