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委婉语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m_j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委婉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人们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采取的一种婉转间接的语言手段,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被广泛的使用。在愈加追求文明的现代社会,委婉语的使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鉴于委婉语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围绕委婉语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探讨和阐释。从传统的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分别从修辞角度、语义角度、语用角度和社会心理角度对委婉语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总体看来,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语法分析或某些具体的语用功能,而从综观的角度(即综合认知、社会、文化的因素)对委婉语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见。 由于委婉语的产生及使用过程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的方法无法对委婉语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相比而言,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说更适合用于对委婉语的研究。语用综观说认为把语用学看作是从功能方面对语言的综观比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来研究更加科学和完善。顺应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它是一种关于人类语言交际的行为和认知的理论,它以语言的选择顺应为基本点,探究人们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的作用,揭示出语言语用的实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阐明了这样的观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即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根据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语言研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和阐释,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因人们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顺应理论被认为是一套完整的语用学理论,它对语言现象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包容力。鉴于此种解释力和包容力,本文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和认识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本文按照顺应论的四个方面,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这一理论框架对委婉语展开研究。在委婉语的使用过程中,必须根据语境来选择恰当的委婉语。语境又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委婉语的选择及使用要顺应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人的个性、情感、动机等)、社交世界(如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和物理世界等。在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了分析之后,就要在委婉语自身的语言结构特点基础之上对委婉语的具体运用进行选择,具体来说就是既要顺应委婉语的语体和语码,也要顺应它在语气和字词结构方面的特点。因为具体语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委婉语对语境和结构的顺应也是动态性的,一成不变的使用委婉语只会造成交际的不畅甚至失败。最后,通过论述意识程度和语言选择之间的关系,说明人们会不会选择使用委婉语,会选择使用哪种委婉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意识程度的影响,交际双方的顺应意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委婉语的运用是否成功。 本文引用了大量来自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对委婉语从顺应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委婉语的使用过程,即是对语言不断选择和对语境等因素不断顺应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既包括说话人,也包括听话人)的意识程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表明,顺应理论为委婉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它对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实际运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得出这个结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更加有效得使用委婉语,同时对英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者期望,本研究发现对中国的英语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戏剧语言简洁凝练,主题深刻隽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戏剧翻泽却一直处于文学翻译的边缘地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试图将翻译研究
学位
后殖民主义通过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来消除“欧洲中心”和“西方权威”,提倡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发展东西方之间由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该理论被应用于翻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伦理学界认为只要有人的活动,伦理就会发生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和伦理密不可分,所以研究翻译中的伦理问题进而建立翻译伦理学至关重要。然而对是否有必要建
莫言的作品成功地走向世界并获得认可,翻译家葛浩文的作用功不可没。他的翻译让更多的人认识莫言,认识中国文学。莫言的小说《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前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问世以
近几十年来,李清照词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热点之一,中西对李清照词的翻译起步也都很早。尽管唐诗英译的研究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对宋词英译的研究,尤其是李清照词的英译及研究尚
本文从厚翻译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翻译史上最典型的厚翻译的例子--严复所译的《天演论》进行再度考察。本文之所以称为“再思考”是因为笔者的考察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现
自译往往被看作一种理想的翻译。与普通译者相比,自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毕竟他是在翻译自己的作品。但是理解只是翻译过程的一个起点,在翻译过程中,自译者仍然是译者的
乌托邦文学是一支别具风格的文学流派。它承载了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以及对现世困境的思考。在19世纪,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然而早期乌托邦思想家们所描述的人间天堂或理想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