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的患病率、相关危险因素及肠道微生态研究

来源 :空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其病因不明、反复发作和不可治愈等特征给医学界带来巨大的挑战和负担。合并感染是IBD复发、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IBD合并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显著增加治疗难度,导致患者手术率和病死率升高,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花费。近年来,我国专家发布了多个有关IBD或CDI的共识意见,但目前共识中所引用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来自于国外临床研究。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对炎症性肠病伴艰难梭菌感染(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ith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BD-CDI)的认识略显单薄,主要是缺乏国人多中心、大规模及多种检测方法对比的临床试验数据和相关队列研究。因此,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建立我国IBD-CDI患者队列,了解和掌握我国IBD-CDI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多发菌株种类等,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预后、肠道微生态等特征探索合适的检测、治疗手段对IBD-CDI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
  目的:
  1.中国成人IBD-CDI患病率的meta分析。
  2.基于多中心临床试验进行我国住院IBD-CDI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基于高通量测序进行IBD-CDI患者肠道菌群分析。
  方法:
  1.通过搜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和万方数据库进行中国IBD-CDI相关临床试验检索,对研究中的IBD-CDI患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中进行亚组分析。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通过I2检验评估统计异质性。
  2.本研究为一项在国内6个IBD诊疗中心开展的前瞻性临床研究,通过GeneXpert毒素基因(PCR)、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 GDH)((ELISA)和艰难梭菌毒素(ELISA)三种方法检测IBD患者粪便中的艰难梭菌,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对艰难梭菌感染进行诊断。主要研究目标为统计IBD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率,次要研究目标为分析IBD-CDI的高危因素和治疗情况。
  3.利用16SrDNA测序对我院30名UC伴CDI感染、29名UC(无CDI感染)和30名结肠息肉患者粪便菌群进行分析,比较三组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差异。
  结果:
  1.十三项研究合计2824名IBD患者纳入本项meta分析,我国IBD-CDI的患病率为13%。亚组分析显示,UC和CD患者中CDI患病率均为13%。
  2.多中心前瞻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住院IBD-CDI患病率为17.8%,UC和CD患者CDI患病率分别为23.3%和13.9%。其中,血红蛋白≤60g/L、粪便培养细菌阳性(除艰难梭菌)和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 5-ASA)用药史是患IBD-CDI的高危因素。首次治疗中,44人选择甲硝唑,23人选择万古霉素,8人选择甲硝唑联用万古霉素,其中91%的患者首次治疗有效。
  3.UC伴艰难梭菌感染患者,较未感染者肠道菌群发生改变,梭状芽孢菌属(Clostridium_XI)、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奈瑟菌属(Neisseria)、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凝聚杆菌属(Aggregatibacter)、梭状芽孢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菌群丰度升高,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梭状芽孢菌属(Clostridium_XlVb)菌群丰度降低。
  结论:
  1.Meta分析显示我国IBD-CDI患病率为13%。
  2.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我国住院IBD-CDI患病率为17.8%,重度贫血、粪便培养细菌阳性和5-ASA用药史是IBD患者发生艰难梭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3.IBD伴艰难梭菌感染较未感染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改变。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报纸
期刊
期刊
研究目的:  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 nasal type, ENKT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亚洲发病率较欧美高。其侵袭性高,预后极差,易耐药、复发,目前尚无标准治疗及有效预后评估指标,据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探讨新方案
期刊
晶状体纤维化疾病,如前囊膜下白内障(An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ASC)和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常见的白内障和视力损害病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C和PCO具有许多类似的分子特征,如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异常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
背景:  多肽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PRRT)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肿瘤精准治疗手段,其利用多肽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将治疗用放射性核素定向运送到病变组织和细胞,通过放射性核素释放的α、β射线、俄歇电子、内转换电子产生生物电离作用,对肿瘤产生杀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PRRT综合了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优势,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