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聚铝形态中非共享羟(氧)配位点的确定及75℃硫酸聚铝体系四面体相图测绘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AndSee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盐水解聚合形态的结构和演变规律既是地球化学中探索铝矿成因、环境化学中探寻铝迁移转化规律和水处理化学中探究铝系混凝剂作用机制的关键,也是生物化学中探求铝代谢病理和毒理的关键。但受水解方式、温度、压力、碱化度、溶液化学组成等条件的影响,水溶液中Al3+离子水解聚合形态的结构和分布复杂多变,很难从中离析出单一形态的聚铝化合物并获知其确切结构,由于聚铝形态结构信息的严重短缺,其形成和演变机理迄今尚未达成共识。为能从多态并存的水解溶液中使某种聚铝形态以单相结晶的形式分离出来,本文通过在NaOH或KOH强制水解或Al粉自发水解的AlCl3溶液中分别添加Na2SO4、Al2(SO4)3、Na2(2,6-NDS)和Na2(2,7-NDS)(NDS代表萘二磺酸根)捕捉其中的聚铝形态,生长出5种聚铝化合物的单晶体。为能客观地确定其中包括所有H原子位置在内的聚铝形态的确切结构,本文采用100K低温条件与收集数十万个高分辨衍射数据等手段,成功地从差值Fourier图中找到了聚铝阳离子上全部H原子的客观位置,确定出其中非共享羟(氧)配位点的位置。为了探索加入的捕捉剂在水解溶液中发挥结晶作用的机制,提高捕捉效率实现控制合成,本文将文献中用得最多的Na2SO4捕捉剂作为第四组分,设计并测绘Na2SO4-Al2(SO4)3-Al(OH)3-H2O体系常压75℃固液平衡四面体等温相图,以期获得该温度下可析出的多种含钠或不含钠硫酸聚铝化合物各自的三维单相结晶区,为设计科学合理的结晶路线控制合成这些聚铝化合物并解析其晶体结构提供相图理论依据。本文用NaOH溶液对AlCl3溶液进行强制水解,于60℃恒温老化7天制成碱化度为2.5的储备液,分别向储备液中加入Na2SO4和Al2(SO4)3,室温下放置两个月后均生长出无色透明的单晶体。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前者的结构式为[AlO4Al12(OH)25(H2O)11][SO4]3·17H2O,其中聚铝形态[AlO4Al12(OH)25(H2O)11]6+(K-Al136+)的结构与著名的K-Al13([AlO4Al12(OH)24(H2O)12]7+)类似,是在一个AlO4四面体周围共点连接着十二个AlO6八面体,与其电荷配衡的阴离子只有3个硫酸根(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证明不含氯和钠),说明它只带6个正电荷,相当于K-Al13中12个配位水中的一个继续水解脱掉一个质子后的结果,从基于100K下50984个高分辨衍射数据的差值Fourier图中很容易识别出:O31连接的1个H原子作为氢键供体指向硫酸根的O原子,两对孤电子作为氢键受体分别指向相邻K-Al136+上两个配位水的H原子,在其周围形成了非常合理的氢键授受关系,这些结构信息的获得弥补了1963年Johansson最先报道13Al2O3·6SO3·x H2O(x≈79)中铝形态[AlO4Al12(OH)25(H2O)11]6+具有Keggin结构带有6个电荷但当时用Weissenberg照相法获得的衍射数据无法给出H原子位置、无法确定非共享羟基所在位置的缺憾,证明了该化合物的组成为13Al2O3·6SO3·81H2O,完善了其中聚铝形态的结构细节;后者的结构式为[Al32O8(OH)60(H2O)28(SO4)2][SO4]7[Cl]2·20H2O,其中聚铝形态[Al32O8(OH)60(H2O)28(SO4)2]16+(S-Al32)的结构与本课题组2011年报道的[Al32O8(OH)60(H2O)28(SO4)2][SO4]7[Cl]2·30H2O中S-Al32的结构相似,相当于K-Al13中与AlO4四面体共点连接的四组Al3O13单元中的一组相对于其余三组旋转60°变共棱连接为共点连接变成δ-K-Al13,再在该Al3O13单元上扣一AlO6八面体“帽”形成Al-δ-K-Al13,然后由两个AlO6八面体通过共享各自的4个顶点将两个Al-δ-K-Al13以“头顶头”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Al30”,再在其腰部两侧的两对非共享配位点(Al帽和Al3O13单元各一个)上各悬挂1个AlO6八面体形成Al32,最后这两个悬挂AlO6八面体上的八个配位水中的两个分别被两个SO4四面体共点置换形成中心对称的S-Al32,与其平衡电荷的阴离子除7个硫酸根外还有2个氯离子,20个填隙水比本课题组2011年发表的结果少10个,是一种新的聚铝化合物,这是由于合成方法不同所得化合物的晶胞参数和体积不同所致,当初是150℃水热老化8小时后加Na2SO4捕捉到的,本文60℃常压老化7天后加Al2(SO4)3捕捉到的,表明温和条件下也可形成S-Al32,为研究其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线索。本文用Al粉对AlCl3溶液实施自发水解制成碱化度为1.42的储备液,100℃常压老化24小时后于170℃水热老化4天,微浊储备液过滤后加入Na2(2,7-NDS),室温放置半年后生长出淡黄色单晶体。X-射线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聚阳离子[Al30O8(OH)58(H2O)24]16+(H2Al30)的结构与前述“Al30”相似,但与其电荷配衡的阴离子只有8个萘二磺酸根(EDS分析证明不含氯),说明它只带16个正电荷,相当于Abeysinghe等报道的“Al30”([Al30O8(OH)56(H2O)26]18+)中两个Al帽上的配位水均发生水解脱掉两个质子变成两个非共享羟基后的结果,从基于100K下141318个高分辨衍射数据的差值Fourier图中很容易发现Al帽上唯一的非共享配位点O33连接的1个H原子作为氢键供体指向一个填隙水的O原子,一对孤电子作为氢键受体指向与其紧邻的Al3O13单元上唯一的配位水O34的一个H原子,从而在其周围形成了非常合理的氢键授受关系。此新聚铝化合物中H2Al30形态结构的确定,尤其是其中非共享羟基配位点的确定,再次验证了本课题组提出的局部碱化度对称均衡原理在预测和解释聚铝形态水解活性位点方面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本文分别在AlCl3-Al(OH)3-H2O自发水解体系(碱化度为0.6,50℃老化24小时)和AlCl3-NaOH-H2O强制水解体系(碱化度为1.2,80℃老化24小时)中加入Na2(2,6-NDS),于0℃下放置一个月均生长出无色透明片状单晶体。X-射线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式所获得的聚铝化合物具有相同晶胞参数,属同一种聚铝化合物,其结构式为[Al30O8(OH)60(H2O)22][2,6-NDS]6Cl2·49H2O。结构解析过程发现,阴离子除6个2,6-萘二磺酸根外还有2个氯离子,X-射线荧光光谱定性分析也证明氯元素的存在,说明其中聚阳离子[Al30O8(OH)60(H2O)22]14+(Al30)只带14个电荷,相当于前述H2Al30继续水解脱掉两个质子后的结果,这可从基于100K下224025个高分辨衍射数据的差值Fourier图中很容易地识别出来,这两个质子是从两个旋转过的Al3O13单元上的两个配位水上脱除的。因此,两个Al帽和紧邻的两个Al3O13单元上的4个非共享配位O原子均只连接1个H原子,且与周边形成了合理的氢键授受关系。该聚铝化合物的成功合成说明不同水解方式得到的产物也可以相同,异途同归,自发水解与强制水解其实是相通的,这一发现为沟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统一认识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用KOH对AlCl3溶液进行强制水解并于80℃老化24小时制成碱化度为1.4的储备液,加入Na2(2,6-NDS)溶液捕捉其中聚铝形态,室温下放置1年生长出淡黄色块状单晶体。结构解析过程发现,阴离子只有7个2,6-NDS2-(EDS分析证明不含氯),说明其中聚阳离子[Al30O10(OH)56(H2O)24]14+(μ1-O2--Al30)也只带14个电荷,但与前述Al30的形成过程不同。从基于100K下199774个高分辨衍射数据的差值Fourier图中发现:这两个质子是继续从两个Al帽的μ1-OH-上脱除的,使其由非共享羟基配体变成非共享氧负离子配体(μ1-O2-),作为氢键受体其三对孤电子分别指向Al3O13单元的配位水和两个填隙水的3个H原子,形成了非常合理的氢键关系。这种在中等碱化度的环境中,非共享配位点上发生彻底水解以氧负离子作为聚铝形态的非共享配体的情形还是首次发现,这一发现表明,制备方法上的细微差别也可引起水解位点和形态结构的些许差异,体现出H2Al30水解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启示我们有必要设计并测绘Al2(NDS)3-AlCl3-Al(OH)3-H2O体系四面体相图,用相图理论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内在根源。本文用KOH溶液解聚溶样,采用溶液X-射线荧光定量分析各元素含量,并将四面体坐标系换算为三维直角坐标系,绘制了Na2SO4-Al2(SO4)3-Al(OH)3-H2O体系75℃常压固液平衡四面体等温相图。通过合适的选点投料,成功地确定了NaAl3(SO4)2(OH)6、NaAl(SO4)2·6H2O和Al(OH)3的三维单相结晶区,NaAl3(SO4)2(OH)6分别与NaAl(SO4)2·6H2O、Na2SO4和Al(OH)3的两相共饱和线,以及NaAl3(SO4)2(OH)6与Al(OH)3和Na2SO4的三相共饱和点。为科学合理地设计结晶路线控制合成NaAl3(SO4)2(OH)6等聚铝化合物并解析其晶体结构提供了相图理论依据。用粉晶XRD数据Rietveld全谱拟合法解析了NaAl3(SO4)2(OH)6的晶体结构,得出了与1957年唐有祺等人报道的钠矾石结构一致的结果。
其他文献
甘油是酯交换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副产物,通过简单的催化反应将甘油选择性氧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绿色可行性策略。本研究以高活性的Pt为主要催化氧化活性位点,利用Sn改性分子筛和片状氧化铈的高比表面积、酸碱性质、氧空位、缺陷位点等特点,设计制备了高效Pt基催化剂,实现催化甘油氧化的高活性和对二羟基丙酮、乳酸等特定产物的高选择性。同时对分子筛酸性性质的调控方法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作
学位
铝的溶液化学特别是铝盐水解产物的形态化学不仅是揭示水污染控制化学中铝系絮凝剂与胶体颗粒间作用机制从而客观筛选高效絮凝剂的关键,也是探究环境化学中铝的迁移转化规律从而有效防治铝污染的关键。铝盐水解过程十分复杂,单体Al(H2O)63+与Al(OH)3之间,存在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中间体。为了研究聚铝形态的形成和转化机理,需从复杂多变的水解溶液中尽可能多地离析出纯的聚铝化合物并解析其结构。为有效控制铝盐
学位
液晶材料作为环境友好材料,在平板显示、光储存、光学转换等诸多领域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因此新型液晶化合物的合成以及液晶分子的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当下液晶领域研究重要的一部分。查尔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中间体,不仅毒性小,且易于合成和衍生化,可以结合酯键、偶氮键、亚胺键等具有共轭性质的桥键连接各种芳环形成棒状的刚性结构,这种刚性结构作为分子中心核已被用于设
学位
DNA分子之间由于A-T和C-G碱基之间特异性的氢键结合而具有严格的互补配对作用,从而使得DNA具有独特的自组装性能。通过合理地控制DNA单链上碱基的序列以及溶液的温度、浓度等条件,可以使多个DNA单链之间产生有序的杂交配对,从而构建出具有不同外形尺寸和几何形状的自组装产物,即DNA纳米结构。本文针对DNA纳米结构的研究现状,在种类繁多的DNA纳米结构中选取了二维DNA瓷砖结构和DNA折纸结构作为
学位
癌症的早期诊疗是大幅度提高癌症治愈率和延长寿命的理想策略。Micro RNA(mi RNA)作为重要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可为指导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路径。各种用于检测mi RNA的探针已经被设计出来,其中DNA功能化的纳米探针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由于DNA探针序列的可编程性和纳米材料的种类多样性,可以按需要设计不同结构的DNA探针和选择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用于合成DNA功能化的纳米探针。通过对
学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和能源有关的问题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寻求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太阳能是丰富可再生的能源,通过人工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碳氢燃料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利用半导体光催化剂,通过光催化水分解和二氧化碳还原反应制备太阳能燃料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现有光催化剂因催化效率相对较低和催化体系复杂使其尚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金属-有机框架(
学位
新型的能源转换装置——燃料电池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具有耗能低、清洁无污染等一系列优点,对于改善当今世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优异氧还原(ORR)催化剂的研究开发是燃料电池大规模应用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制备过氧化氢的蒽醌合成法和直接合成法,利用ORR二电子途径的电化学生产过氧化氢的方法具有装置简单、耗能低、无污染废物产生等一系列优势。因此,研究出高效的氧还原催化剂十
学位
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纳米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纳米复合物的递送,需要两类主要的化学推动力即主动递送和被动递送。但不论哪种递送模式,目的都是实现肿瘤细胞的高效抑制作用进而实现肿瘤组织的凋亡。肿瘤部位的微环境具有微酸性、高浓度的谷胱甘肽、耐热性差以及需要大量的葡萄糖作为自己的能源物质来实现疯狂繁殖的特性。根据这些特点设计了以下四类多功能协同治疗肿瘤纳米体系:1.根据肿瘤组织处的细胞液
学位
锂离子电池作为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储能设备之一,在能源储存和动力供应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出现,成功解决了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易挥发、易泄漏等安全问题,因此也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深入探究。固态电解质作为制备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其锂离子传导性能和稳定性的提高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新型的离子导体材料
学位
氢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具有零碳排放、高能量密度和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特性,是实现摆脱化石能源的目标和推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性能源。电解水是一条高效的制氢途径,具有简单快速、绿色环保的优势,能有效解决氢能工业对高纯廉价氢气的需求。析氧反应(OER)作为电解水的重要半反应,反应途径复杂,动力学缓慢,耗能远远高于理论值,被广泛认为是制约电解水制氢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关键。因此,合成性能优异的催化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