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城市体系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控制和影响已经突破了对本国领土的限制,地区经济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使当代区域联系越来越呈现纷繁复杂的格局,也为研究城市经济区域的空间组织提供了新的思路。 兰州、西宁是我国西部省会城市中空间距离最短的两座城市,也是地形、经济发展条件最相似,联系最为密切的两座城市。包括青海省的西宁、海东地区、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和白银等城市在内的河湟谷地是两省中地形最理想、经济最发达、人口与城镇最密集地段,同时也是我国黄河上游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地带,高耗能工业走廊和多民族经济区。如何把两座城市及邻近地区进一步联合,通过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带动周边及两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是作者写作本论文的初衷及贯穿全文的主旨。 根据研究的基本思路,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进展状况、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及结构体系等; 第二部分,理论阐述。介绍论文所依托的相关的区域发展理论,涉及中心—腹地理论、枢纽—网络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及区域整合理论; 第三部分,研究区域的发展条件及现状分析。分析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新经济条件,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 第四部分,研究区域的宏观背景环境分析与战略定位。从国际、国内及西北地区的视角分析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并对其进行产业定位和空间定位,其中将其产业定位为黄河上游的水电、工业基地,新亚欧大陆桥(甘肃、青海段)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及相对应的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和旅游服务中心等。空间定位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枢纽区域和重要节点,中亚—中俄油气走廊和新疆油气资源东送的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基地,青藏地区和西南地区成品油配送中心; 第五部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立足兰州—西宁城市区域自身的比较优势,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对三次产业分别进行了战略性结构调整研究。 第六部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重组研究。认为要顺应河谷走势,强化兰州一西宁的联动发展,突破天然阻隔,构建大兰州一大西宁都市圈,塑造甘新青藏的枢纽区域; 第七部分,针对兰州一西宁城市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整合角度提出发展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认为在发展层面上,应加快兰州一西宁城市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整合;在制度层面上,应进行跨行政区合作的整合创新和管理创新。 论文的最后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