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韧性的乡镇空间增长边界绩效评估研究——以重庆市安居古镇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g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引导城镇空间合理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城镇急剧扩张带来的各类社会矛盾的积累,最终在城镇中以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各种不确定的风险显现,导致城镇空间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加剧。同时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我国的城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深刻的变化将带来我国乡镇发展模式的巨变,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乡镇的规划建设也产生着巨大影响。当前我国开始积极推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以应对新形势,对空间增长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的实施评价工作也将成为国土空间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城市韧性视角出发,开展了乡镇空间增长边界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首先,通过梳理空间增长边界的相关理论发展脉络和实践工作现状,提出当前在乡镇等较低层级空间增长边界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直接沿用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理论和方法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接着讨论规划评价相关研究并总结空间增长边界绩效评价方面的实践案例,明确了空间增长边界绩效评估的逻辑以及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在进一步对城市韧性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研究分析中提出,对于城市规划领域的韧性理论研究在空间层面的落实还存在不足。基于这三方面的梳理分析明确了研究开展的方向:以GIS空间叠加分析为手段,建立一套基于城市韧性理念的乡镇空间增长边界绩效评估模型,以实现对空间增长边界实施效用以及对乡镇空间韧性能力建设的实际作用。其次,通过梳理乡镇空间增长边界的理论内涵和运行机制,将增长边界的空间属性概括为“点、线要素的集聚与疏散”、“面状要素的扩展”以及“结构性保护要素融入”三个方面;随后从契合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讨论乡镇空间增长边界与城市韧性概念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镇空间增长边界的韧性作用机制,提出乡镇空间韧性就是乡镇中的点、线、面三类空间要素以及结构性保护要素通过集聚与疏散作用调节乡镇中灾变紊乱的物质流态,使之恢复到乡镇空间系统可承载的范围,从而使乡镇系统恢复正常运转;为从城市韧性视角出发构建乡镇空间增长边界绩效评估模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基于既有的规划评估理论与实践提出空间增长边界绩效评估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技术路线;随后构建城市韧性与乡镇空间增长边界理论交叉模型,解构乡镇空间增长边界并筛选绿地边界、广场及开敞空间边界、道路边界、历史文化保护用地边界以及生态敏感区域边界作为边界绩效评估模型的评估要素,以实施率和绩效率作为评估指标,运用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构建起基于城市韧性的乡镇空间增长边界绩效评估模型。最后,以重庆市安居古镇作为实证案例,对其乡镇空间增长边界展开绩效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分析,提出当前乡镇空间增长边界划定——实施过程中存在管控方法单一、管理体系僵化,乡镇空间防灾能力不足、韧性意识薄弱,空间管理思路局限,管控措施欠缺等问题;并提出制定刚性边界、多边界综合弹性管控,优化乡镇空间防灾韧性能力,编制专项韧性规划,等乡镇空间增长边界划定及实施管理优化策略。基于城市韧性视角的乡镇空间增长边界绩效评估研究,是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一次探索性研究。在理论上对于空间增长边界的理论内涵和空间属性做了一定拓展,并尝试将韧性理念融入到对空间增长边界的研究;在实践上,本文建构的边界绩效评估模型可以依据不同实践项目的独特性作适应性调整,并运用于对于乡镇开发边界划定——实施工作的动态管控当中,对于城乡空间规划体系的内容有所贡献,也为国家空间治理能改革作出了初步探索和积极尝试。
其他文献
近年来,蓝藻水华的暴发不仅严重破坏了水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蓝藻水华中具有毒性基因的藻类释放的藻毒素,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和传递,也给水生生物及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其中,水华优势种微囊藻(Microcystis)产生的具有生理毒性的微囊藻毒素(MCs,Microcystins)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微囊藻毒素-LR(MC-LR)作为MCs中存在最为广泛、丰度最高、毒性最强的一种异构体,
学位
古城作为时间维度上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地,也是空间维度上城市遗产的集中地。当前古城未协调好活化与保护的矛盾,活力提升与古城发展未实现良性融合,古城面临着活力消解、品质下降的现实困境。古城活力与古城的保护、更新、发展始终呈现紧密联系的状态,因此古城的保护、更新和发展的核心诉求是延续并提升古城活力。重塑与激活古城空间活力成为引领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议题。新数据环境的到来正为运用多源数据揭示、分
学位
山地中小城镇因地质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其建设相对平原地区更为复杂和特殊,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处于欠发达阶段。长期以来山地城镇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干扰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普遍、景观格局破碎等生态问题对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生态脆弱、人地关系紧张的山地中小城镇展开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修复理论框架研究和实践应用至关重要。本文以生态安全格局和山地
学位
为了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在知识经济加速迭代的新形势下,各类组织要想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实现能力,需要在深入分析传统员工培训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行政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的变化,思考并探索在员工培训的理念、内容、形式、手段和文化上进行转型,这也是当前组织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期刊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持续空间需求和有限空间资源的现实约束,国土空间“城镇-农业-生态”三区用地竞争越发凸显。特别是我国山地县域地区,在当前生态政策和自然本底双重强生态约束下,国土空间利用矛盾向“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用地的核心冲突转型成为必然现实,探索“生态优先下的城镇-农业空间用地矛盾机制”成为实现国土空间利用可持续管控的重要前提。因此,围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空间冲突等理论
学位
长江大保护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长江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长江遗产保护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而江心岛自然地理环境独特,人文历史较为悠久,却少有研究关注。本文选取自然地理特征复杂、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长江川江段江心岛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川江江心岛传统风景营建的演变与特征。首先,研究从自然地理的复杂性、历史人文的多元性层面解析环境对川江江心岛传统风景营建的影响。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率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在享受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福祉的同时,也遇到了城市热岛加剧、洪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的困扰。其中,城市生物多样性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因而备受国内外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生境破碎化问题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是应对城市生境破碎化、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风景
学位
城市形态的干预被广泛认为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现有研究还缺乏多尺度城市形态的热环境绩效系统评估。本文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统计年鉴、Google Earth和WUDAPT等数据,通过SPSS和Amos等分析软件,依次从宏观尺度(我国266个地级市)——中观尺度(3个火炉城市:重庆、武汉和南京)——微观尺度(重庆市渝中区)系统探究了城市形态与热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及背后的潜在机制。主要结论
学位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承载城市文化与公众交往的重要场所,在历史街区历经了物质静态更新、过度商业化、同质化更新等诸多困境后,近年来,国内历史街区进行了以“文化活动”驱动发展的诸多实践,重庆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和运营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备受关注,并表现出了片段化和符号化的景观,暴露出城市更新中街区公共生活被消费文化和网红活动侵占而产生碎片化和符号化的现象和问题。从空间生产视角来看,当空间和文化作为资本,具
学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退二进三”的工业转型策略在不断推行,城区中的工厂陆续关停搬迁。在工厂退出城市发展的历史舞台之际,曾经依属工厂而建、见证生产兴衰的工人村在这一浪潮中留存下来,但由于与工厂依属关系弱化、生产支撑消退,呈现出与城市发展步调错位的局面,所面临的内外矛盾日渐突显。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城市,工人村建设量大面广,成为了重庆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侧面见证了重庆工业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