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合意合与跨语言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作文形合错误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ey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英汉形合意合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作文中的形合错误进行分析,探讨跨语言影响在形合意合方面的表现并提出了该研究对汉语语境中英语教学与学习的启示。论文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从英语写作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主要说明了研究形合错误的动机和必要性。 在第二章中,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及跨语言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是对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做的对比分析。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然后规定本研究探讨的是广义的形合意合,着重分析了英汉形合意合差异在不同的语言层面上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词汇语类标记、语法范畴标记(数、格、时、体、态、语气等)、关系词(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词、非谓语动词等)和语篇衔接手段(照应、省略、连接等),为第五章的形合错误分类和错误根源探讨提供标准与依据。 第四章为研究设计方案,主要包括研究任务、方法、有待验证的假设和必要的准备工作。作文样本分三个水平等级,分别是济宁一中、济宁医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学生英语作文。作文打分、错误的确认和改正由外教susan Hinds和George Haugen完成。本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形合手段应用上的困难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从跨语言影响的角度探求其根源。本研究要验证的核心假设是:英汉形合意合的显著差异会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应用英语形合手段构成明显的困难。 第五章对学生英语作文中的形合错误作定量和定性分析,完成第四章提出的任务并验证假设。本章主要内容涉及形合错误的类型及具体表现、形合错误在错误总数中的比例、形合错误的分布、形合错误在错误总数中的比例与写作质量的关系以及形合错误的根源探讨等。 第六章为整个研究的总结。内容包括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作者对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及跨语言影响的思考和本研究对汉语环境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与学习的启示。在论文的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 1.英汉形合意合的异质性特征构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形合手段使用 上的显著困难。 2.形合错误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名词的数、动词的时态、非谓语动词、连 接词及语篇照应与连接等方面。 3.纵向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学生应用形合 手段的能力相应提高。 4.横向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每一个水平等级的作文中,形合错误都 非常突出。形合错误在错误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与作文质量无显著相 关。 5.跨语言影响是学生形合错误的主要根源,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 6.对比分析对错误的预测能力在英汉形合意合差异方面得到验证。
其他文献
针对大气背景是一个纵深背景而非一个平面,无法使用现有对比度计算公式计算的实际,基于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工作原理推导出了大气背景下探测器处辐射照度的对比度计算公式。通过
近年来,红外主动成像系统的发展推动了红外主动成像系统目标获取性能的理论研究。针对长距离红外主动成像系统的特点,建立了相互独立的各图像降质过程,如显示器、焦平面阵列
人类现代初等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民族性、国民性等诸多性质,这些性质使得现代初等教育在不断改革过程中仍然保持着自己所特有的价值追求。由于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直
文学是作者与社会对话的一种方式,而社会是由无数的具体个体,即读者构成。读者意识或隐或显地存在于作者的创作意识之中,是调节小说创作旨趣、品味、内容和话语方式的重要杠杆。
<正>2014年8月13~15日中国长春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会议网站:http://www.cnoenet.com/NDTA2014/征文方向:(包括以下方向,但不
口语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能遵循目标语的社会规则和情景进行得体的交际。当前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随着大学英
偏振成像系统利用目标和背景偏振度上的差异,有效地提高了人造或伪装目标的探测识别效率。但红外目标的偏振传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大气的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目标的
英文电影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影视翻译因此不可或缺。而据笔者2003年所做的调查,有89.2%的观众都对影视翻译流露出不满情绪。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双频的大众传播艺术。所以,影视
TPR教学法是现代英语教学法中的一种,旨在向人们提供轻松获得理解性技能的途径,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说的作用。该文简述了TPR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教
铁路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一是以中小学校铁路基础教育的办学能力的快速扩张为主要标志,二是以铁路基础教育师资水平、教学设备水平提高为集中体现,它是结合中国铁路改革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