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垂直骨面型与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基于CBCT数据,研究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垂直骨面型与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关系,为双颌前突患者的临床矫治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选取48名(年龄,23.5±1.0岁;24女性,24男性)成人单纯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矫治前以德国生产的三维体层X线影像系统-CBCT (Galileos, Sirona)进行扫描获得CBCT数据并拍摄头颅侧位片,根据患者的眼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及后前面高比(S-Go/N-Me)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角型、均角型和低角型三组。将研究对象的CBCT数据导入第三方三维成像处理软件-MIMICS10.01,分别选取上下颌中切牙的正中矢状截面进行测量。本研究选用16个测量指标,分别定义中切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的唇舌向倾斜度、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及中切牙牙根尖到唇舌侧牙槽骨板的最短距离。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对高角型、均角型和低角型三组测量结果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上颌中切牙区,高角组研究对象舌侧牙槽骨最薄、中切牙根尖到舌侧牙槽骨板的最短距离最近,低角组研究对象舌侧牙槽骨最厚、中切牙根尖到舌侧牙槽骨板的最短距离最远,均角组研究对象居中(P<0.05)。2.在下颌中切牙区,高角组研究对象舌侧牙槽骨最薄、中切牙根尖到舌侧牙槽骨板的最短距离最近(P<0.05),均角组与低角组研究对象之间舌侧牙槽骨厚度及中切牙根尖到舌侧牙槽骨板的最短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高角型、均角型和低角型三组研究对象之间的上下颌中切牙牙长轴唇舌向倾斜度、牙槽骨高度、唇侧牙槽骨厚度、中切牙根尖到唇侧牙槽骨板的最短距离、中切牙根尖到腭平面或下颌平面的距离及均无统计学差异。4.高角组研究对象上颌唇侧牙槽骨唇舌向倾斜度大于均角、低角两组(P<0.05),上颌舌侧牙槽骨唇舌向倾斜度小于均角、低角两组(P<0.05),下颌舌侧牙槽骨唇舌向倾斜度小于均、低角两组(P<0.05)。5.从以中切牙牙长轴唇舌向倾斜度为自变量的Pearson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得出,上颌舌侧牙槽骨厚度、中切牙根尖到舌侧牙槽骨板的最短距离与上颌中切牙牙长轴的唇舌向倾斜度呈负相关(P<0.05),上颌中切牙根尖到唇侧牙槽骨板的最短距离、上颌唇侧牙槽骨板的唇舌向倾斜度与上颌中切牙牙长轴的唇舌向倾斜度呈正相关(P<0.01),下颌舌侧牙槽骨厚度与下颌中切牙牙长轴的唇舌向倾斜度呈负相关(P<0.05),下颌唇侧、舌侧牙槽骨的唇舌向倾斜度与下颌中切牙牙长轴的唇舌向倾斜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垂直骨面型与切牙区牙槽骨形态有关。双颌前突患者中切牙区舌侧牙槽骨厚度随垂直骨面型由低角型、均角型到高角型而变薄,随中切牙唇向倾斜度的增大而变薄。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被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所重视.但是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在实施任务
随着加工行业的发展,各种加工处理技术不断创新,那对材料的性能要求也随之提高。近三十年,能改善材料性能的磁能强化处理技术也成为人们的热点,随之对磁能强化处理的规律和机
<正> 几年来,我们用一种自制的抛光液抛光铸铁金相试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见右图。抛光液的制备:取500ml 水,分别加入0.5%磷酸和0.4%过氧化氢,然后在此溶液中加入5~10克氧化铝
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技能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作出初步的叙述,并通过三点内容来支撑观点;然后针对如何改善国有企业技能人力资源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究,并提出三点解决对策,希
曲线钢桥在拼装过程中施工误差、成桥后扭转变形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支座受力不均的现象,本文对一环形人行天桥上16个支座的竖向反力进行施工过程监测,发现支座反力在施工过
目的:本试验通过重组腺病毒-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Ad-HGF)直接注射到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游离壁多部位,观察其对SHR大鼠心肌血管周围胶原容积分数(CVF)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同
<正>导读:为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单位面积产值、缓解连作障碍、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开展了多种种植模式试验,其中日光温室春大白菜—菜豆—丝瓜—菜豆—结球甘蓝高效栽培模式
市场经济在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需要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哪些不足,
风洞是能人工生产和可控制均匀气流以模拟飞行器或物体周围气体的流动,并可测量气流对飞行器或物体的作用,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的试验设备。它是空气动力学的主要试验
目的:统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出现频次、规律及其与各中医证型间的关系,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组群分布规律,为临床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