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我院体检中心空腹血糖受损患者中医证候的调查,探讨空腹血糖受损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分析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为干预治疗IFG提供依据。 方法: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发现的IFG患者为研究对象,行糖耐量试验进行对象排除,最终纳入研究对象109例。测身高、体重、腰臀围,详细分析IFG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分析中医证候与年龄、腰臀围比值(WHR)、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UA)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109例患者中脾虚痰湿证最多见(占34.86%)。在23~50岁年龄段和51~60岁年龄段出现最多的证候是脾虚痰湿,在61~70岁年龄段出现最多的证候是气阴两虚。23~50岁与61~70岁相比,各证候出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1~60岁与61~70岁相比,各证候出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在年龄组中,与气滞痰阻组、脾虚痰湿组、阴虚气滞组相比气阴两虚组、肾阴亏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虚气滞组比较无症状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阴亏损组、气阴两虚组相比无症状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体重指数组中,与气滞痰阻组、脾虚痰湿组相比气阴两虚组、阴虚气滞组、肾阴亏损组、无症状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肾阴亏损组、气阴两虚组相比无症状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臀围比组中,与阴虚气滞组比较气阴两虚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虚痰湿组比较阴虚气滞组有统计学意(P<0.05)。在甘油三酯组中,与脾虚痰湿组比较无症状组有统计学意(P<0.05)。在低密度脂蛋白组和尿酸组中无症状组与气滞痰阻组、脾虚痰湿组、肾阴亏损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空腹血糖受损患者中脾虚痰湿证最多见(占34.86%)。在23~50岁年龄段和51~60岁年龄段出现最多的证候是脾虚痰湿,在61~70岁年龄段出现最多的证候是气阴两虚。气阴两虚组和肾阴亏损组年龄最大,无症状组年龄最小;脾虚痰湿组体重指数最高,无症状组体重指数最小且多在正常范围;脾虚痰湿组腰臀比值最大,阴虚气滞组腰臀比最小。因此应针对不同证候进行辨证分析治疗,同时进行包括饮食控制、改变饮食习惯、降低体重和有规律的运动的生活方式干预,最大程度、最经济的干预空腹血糖受损,避免或者延缓其转变为糖尿病,提高此类人群的生活质量。 除无症状组各组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脾虚痰湿组、气滞痰阻组及肾阴亏损组低密度脂蛋白值明显升高,肾阴亏损组低密度脂蛋白值最高,无症状组值最低且多在正常范围。提示我们在中药辨证治疗基础上针对血脂升高者可以药物干预,以改善空腹血糖调节阻止空腹血糖受损发展为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