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研究——以鄂豫陕毗邻地区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研究正在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由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有序推进都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从生态角度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合理推进在新的经济环境条件下则更为重要。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生态脆弱区)的城镇化研究正在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注意。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进行述评,然后从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入手对边缘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边缘区城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并以鄂豫陕省际边缘区(襄樊、南阳、十堰、安康、商洛和神农架林区六地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新经济环境条件下边缘区城镇化演进趋势以及其相应的导引性对策措施。 全文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四部分,主要论述边缘区城镇化理论;下篇包括三部分,主要对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城镇化有序推进进行实证研究。 0前言主要介绍了边缘区城镇化研究的意义和鄂豫陕省际边缘区(以下简称边区)的基本情况。 1论文研究框架主要说明论文研究的基础、方法和思路。 2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述评近些年来,国内外城镇化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化内涵辨析、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城市化特征研究、大都市连绵区研究、城市边缘区研究、城乡关系研究等方面,城镇化研究正在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由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而关于生态脆弱的落后的省际边缘区的城镇化研究至今尚没有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发展模式。 3边缘区分析主要对边缘区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划分边缘区类型;分析不同类型边缘区的城镇空间效应;新经济时代边缘区是各种“流”的节点或汇聚地,边缘效应在城镇发展空间组合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4边缘区城镇化研究理论框架边缘区城镇化研究的理论包括“边缘效应”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城镇发展阶段理论、互利共生理论、协同进化理论和城乡互动理论,等;其动力机制有“边缘效应”动力机制,传统经济时代动力机制以及新经济时代动力机制,尤其是在新的经济环境条件下生态环境的作用日益重要;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构建了边缘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世界城镇化和中国城镇化进程充分证明了城镇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对应协调,否则,城镇化过快或滞后都会影响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历史与现状边区城镇化研究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论文在分析历史时期边缘效应对边区城镇化影响以及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边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对边区城镇化进行测评,并分析了边区城镇化滞后所带来的影响。 6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城镇化演进趋势首先分析了边区城镇化演进趋势。其次,提出不同城镇化类型区的导引性对策措施。即,在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南襄盆地构建南(南阳)襄(襄樊)城市群,在生态环境条件较差的秦巴山区有重点地建设小城镇。第三,对边区产业结构重构进行分析。第四,分析了边区城镇空间演进趋势:“廊道组团效应”进一步强化、南襄城市群雏形显现、安康“Y”型城镇组团、商洛增长极、重点小城镇建设日益凸现。提出边区城镇空间重组对策:科学定位、合理规划边区城镇体系;整合襄樊、南阳、十堰、安康、商州五个地级市;充分发挥县级市和县城优势,使其逐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或小城市;筛选重点小城镇进行重点建设;强化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城镇建设;新型工业化成为边区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实行生态移民,异地致富,异地实现城镇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培育绿色支柱产业,促动城镇化。 7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典型城镇研究首先,对边区中心城市——襄樊市发展战略背景进行详细分析,并从生态城市角度对其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进行研究,提出:①未来城市发展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城市地域内的山水等自然环境条件,营造生态基质,架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开辟绿色斑块,形成空间开敞、完善高效的“斑块——廊道——基质”城市生态绿化网络系统,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惠共生,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田园化”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②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的原则包括:以人为本,自然协调;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完善高效,园林绿化;整体协同,良性循环;等。③构建城市发展引导机制(如:规划引导机制、交通道路引导机制、政策引导机制等),使城市建设逐步转向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城市。④自然协调,规模适度的“绿心组团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是比较理想的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之一。其次,以全国“625”工程计划——中西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地区之一的襄樊市和湖北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柳陂镇、陕西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凤凰镇为例,对边区小城镇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情况进行研究。 8结论与讨论包括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在以下三方面有一定的新意:(1)从生态学的“边缘效应”入手,对边缘区进行重新界定和类型划分,认为“边缘效应”在城镇发展空间组合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首次对生态脆弱的落后的省际边缘区城镇化进行系统研究,构建边缘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3)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边缘区城镇空间组合的“廊道效应”机制,提出城镇发展空间“廊道组团”网络模式;从微观角度提出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原则与“绿心组团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其他文献
当前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化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并且向多方面渗透.城市已由追求单纯静止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趋向于更新的全面的生态化.生态城市的建设已成为人
三维城市视景仿真技术一直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几年“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和“数字城市”建设的兴起,加速了该技术的发展。本文以当前的地理信
该文认为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具有逻辑维、空间维和时间维的三维结构.逻辑维是关于监测体系的基本界定,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空间维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悠久,文脉长远,几千年来延绵不断,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品格。老子宣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见素抱朴,回归自然。庄子说天与人一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发展出现了从"科学主义"的人文地理向"人本主义"的人文地理学转变的总趋势.与此同时,行为地理学方法论伴随着地理学的多元化和社会科学化出现了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倍受人们的关注,城市化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的过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以及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构成了城市化目前城市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分析地图学与GIS发展的方向和主要问题,信息时代新技术对地图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对认知科学的需求,指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认知研究是解决GIS发展问题的一个途径,然后对其
本文在回顾了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全文
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行政区内的3条大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因并流而行即称"三江并流"."三江并流"在2003年,以中国唯一全部符合世界
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旅游商品发展的后劲不足是目前中国旅游购物的现状.该文从基础理论入手,初步建立旅游购物系统.全文紧紧围绕旅游购物系统的组成部分展开论述,着重分析了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