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畸形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湖北医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4200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自19世纪以来,手足的畸形被认为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一种表现,然而,其具体的病因及临床关联性未知。近年来国内外对纹状体畸形的研究报道较少,有报道帕金森病手畸形多见于掌指关节弯曲,与强直、运动迟缓、发病年龄较小有关,但尚未得到证实。有关纹状体畸形的程度评估目前尚无定量标准。目前最新帕金森病诊断指南中,对纹状体畸形也尚未提及。因此本研究主要着眼于纹状体畸形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对帕金森病手足畸形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为纹状体畸形早期识别提供参考。目的:通过对襄阳地区帕金森病(PD)患者纹状体畸形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纹状体畸形的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原发性PD患者150名,将其分为纹状体畸形组病例56例,非纹状体畸形组病例94例,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发病年龄、PD病程、左旋多巴治疗时间、Hoehn-Yahr分期、UPDRS总分、UPDRS-Ⅲ、PD亚型、纹状体病变侧第二足趾弯曲度、是否伴有疼痛、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强直、手运动、拍打试验、轮替运动评分、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等资料,对有无纹状体畸形临床特征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UPDRS-总分、UPDRS-Ⅲ、PD病程、Hoehn-Yahr分期、左旋多巴治疗时间、手拍打试验得分纳入回归模型,使用二元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纹状体畸形发病的相关因素;纹状体畸形组再按照纹状体畸形评分分为纹状体轻中型组和纹状体重型组,对纹状体畸形轻中型组与纹状体重型组临床特征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可能的危险因素变量如:性别、病变侧第二足趾弯曲度、PD病程、PD发病年龄、左旋多巴治疗时间、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以及UPDRS-Ⅲ纳入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纹状体畸形严重程度的关联因素。结果:1、统计分析显示纹状体畸形组与非纹状体畸形组在PD病程(P=0.021)、Hoehn-Yahr分期(P=0.01)、左旋多巴治疗时间(P=0.043)、UPDRS-总分(P=0.005)、UPDRS-Ⅲ(P=0.034)、拍打试验(P=0.008)等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Hoehn-Yahr分期高的患者纹状体畸形发病风险增加(OR=1.742 P=0.005)。帕金森病患者足畸形的发生率高于手畸形,畸形侧和帕金森病患者最初起病侧相同。3、纹状体畸形轻中型与重型组间比较,性别(P=0.009)、病变侧第二足趾弯曲度(P=0.02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女性患者纹状体畸形严重程度更高。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Hoehn-Yahr分期高可能是纹状体畸形发病的危险因素。2、女性和第二足趾弯曲度小的患者纹状体畸形更严重。3、对第二足趾弯曲度进行测量有利于纹状体畸形的定量分析。
其他文献
背景: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开展,人们发现了一些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且多呈复杂性遗传模式。二肽基肽酶-4(DPP4)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扮演着重要参与者,目前研究表明冠心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就是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T2DM)是冠心病(CAD)的独立危险因素,T2DM远期并发症及死亡
背景: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由于近些年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患病人群呈年轻化的态势。大部分患者经过规范保守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但部分保守治疗无效或呈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干预。目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术式,但该术式通路相关并发症及邻近椎体退变无法避免。颈后路经皮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是近些年兴起的新术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
背景:我国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明显,中青年人群已成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高最快的群体。糖尿病本身作为一种压力源会导致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而病耻感即为其中一种。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存在病耻感,但关于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多集中于老年群体,较少关注中青年群体。本研究以压力认知评价模型和修正标签理论为基础,探讨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病耻感的关系。目的:本研究调查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
背景:2018年《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报道的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恶性肿瘤中,胃癌发生率列第5位,病死率列第3位。胃癌易发生远端转移。因此,寻求新的胃癌生物标志物,探究其潜在分子机制,对早期胃癌诊断、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失巢凋亡效应分子Bit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可发挥抑癌或促癌两种相反的作用。已有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初步显示:Bit1在正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可影响肥胖相关的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肝脂肪变性、胰岛素不敏感和葡萄糖耐受不良。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促进NAFLD的发生发展,刺激肝脏中甘油三酯的过度积累和胰岛素抵抗。NAFLD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另一大导致终末期肝病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提高,目前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微小
背景:结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第三位,近年来备受大家的关注。结肠癌发病隐匿,大多数结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已经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肿瘤转移。尽管早期手术和放化疗能在一定程度治疗和缓解结肠癌,但是对于已经伴有转移或者再复发的患者而言,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导致结肠癌转移的机制更为复杂,对于结肠癌的转移机制研究将为我们靶向治疗结肠癌带来机遇。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YAP
背景:SLC5A8基因甲基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肝癌、结肠癌、胃癌、肠道炎症等,相关研究已深入到甲基化抑制剂药物的治疗等方面。作为抑癌基因,SLC5A8基因甲基化在宫颈癌中作用的相关报道还比较少见,已有报道证实在宫颈癌细胞系中,SLC5A8基因的表达下降。截至当前尚未有关于该基因在宫颈鳞癌病理蜡块中表达的研究报道。目的:研究SLC5A8基因甲基化及与高危型HPV的相关性在宫颈病变中
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全世界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隐匿,晚期诊断率高,缺乏有效的治疗,存活率低,传统的手术治疗通常在晚期食管癌中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意义重大。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晚期食管癌患者行单纯食管支架置入(B racket placement,BP)、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Endobiliary radiofre quen
目的:疼痛是机体组织损伤性刺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主观感觉。阐明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Ca MKIIα的局部表达调控是决定兴奋性突触传递效能的关键因素,其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突触部位Ca MKIIα的表达上调促进痛觉敏化的形成。Caprin-1是神经元细胞RNA颗粒(RNA granules)中主要的RNA结合蛋白,在介导神经元树突状Ca MK
背景:缺血性肠病是肠壁局部缺血和缺氧性损伤的疾病,可由各种引起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血管本身病变的原因引发。由于急剧加重的消化道症状与轻微的腹部体征不相符,且常规实验室检查对其诊断价值有限,故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治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明确其发病危险因素,建立早期预测缺血性肠病的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在十堰市人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