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副词在肯定和不可用定句中的用法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a3635468456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以时间副词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为基础,从“量”这个全新的角度将时间副词分为时量类、延续量类、频率量类、重复量类四类。从肯定和否定结构的选择、否定标记“不”“没”的使用以及否定标记在句中的位置三个方面对这四类时间副词在肯定和否定句中用法中表现出的平衡与不平衡现象依次进行梳理,通过比较的方法尝试总结时间副词在肯定和否定句用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性上的共性。我们发现时间副词大都不符合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不管语义程度是高还是低,大多都能用于肯定结构,一部分还可以同时用于否定结构,这些可用于否定结构的时间副词大都可以分别和否定标记“不”“没”共现,其中共现时的语序,大多为“时间副词+否定标记+谓词”。
  此外,这四类时间副词所表现出的平衡与不平衡性还存在一些个性特征,如每类时间副词呈现平衡与不平衡的比例是不同的;一些时间副词表现出的平衡性是有条件的,集中表现为要求句子为羡余否定或复句形式;那些在否定标记所处位置上表现出平衡的时间副词,其中否定标记位置变化的同时,句中谓词大多也发生了变化;所有可分别和否定标记“不”“没”搭配的时间副词,在具体使用中都倾向于使用“不”,可见,这些时间副词表面的平衡现象中又表现出一些不平衡性。
  我们还从谓词、时间副词自身、句子结构三个方面总结出时间副词在肯定和否定句用法中表现出平衡与不平衡性的原因。谓词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定量与非定量、连续量和离散量这两组特征的不同;时间副词自身方面,完成与非完成、描写性与陈述性这两组不同的语义特征也有所影响;句子结构上,主要有积极语境或消极语境的一致、陈述句与疑问句的不同、多项副词共现时的常序影响、以及否定焦点带来的语义冲突这四个原因。
其他文献
葫芦意象从《诗经》时代片段式的描绘与抒写,经汉魏晋时期文人诗歌的发展,至唐代,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意象群体系。本文以查检统计的229首含葫芦意象的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葫芦别称之衍变及意象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正文辅以数据统计与归纳、文献学研究以及文本分析研究的方法,将葫芦意象主要分为“瓠葫芦”意象、“匏葫芦”意象、“瓢葫芦”意象、“壶天葫芦”意象以及以葫芦为统称的“葫芦”意象这五大类,进一
学位
“鲧復生禹”神话出自《山海经·海内经》,原本表示鲧禹之间具有生命和事业的双重继承关系,尤其强调禹对鲧治水事业的继承。后逐渐演变为“鲧腹生禹”神话,叙述鲧被殛死,剖而产禹的奇异故事。本文拟以“鲧復生禹”神话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古籍文献出发,结合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理论,首先释读“鲧復生禹”中的“復”与“生”。再从“鲧復生禹”神话情节演变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入手,分析由“復”而“腹”、由“
学位
“扶桑”最早出自《山海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句,梳理“扶桑”演变历程,发现,“扶桑”的仙话为“扶桑”的历史化演变提供了内容和叙述模式上的参考与借鉴。  汉代《海内十洲记》“扶桑”叙述模式为“地方+仙人活动场所+扶桑树+生活环境+仙人的职责能力”,东晋时期的《枕中书》“扶桑”叙述模式变为“仙人+地方+扶桑树+仙人生活情况+附近地方与仙人”,魏晋六朝时期“扶桑”的仙话演变进一步加强。
学位
顾印愚是西蜀派诗人杰出代表之一,他年少成名,博览群书,留有《成都顾先生诗集》十卷,补遗一卷,存诗七百余首。他也集诗成联,留有作品《宋锦贉题》。  本文通过细读《顾印愚集》,并在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围绕顾印愚其人及诗歌等方面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从顾印愚的研现状以及研究意义进行整理分析,对顾印愚其人、其诗、其集联、其书法等方面有一个总体把握。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顾印愚的生平。主要论述
学位
王闿运是晚清重要的文学家、经学家、史学家,其所著的《楚辞释》被后世誉为独步当时。首先,针对《楚辞释》的成书年代,学界聚焦于1883或1885年,通过对其书信中“丁帅即世”的具体时间节点的考察,本文考定其书成于1885年。其次,针对《楚辞释》对《高唐赋》的收录问题。有学者称王氏将《高唐赋》选为楚辞是为“首创”,但晁补之《变离骚》已经选录。王氏称楚国之高唐观暗喻齐国的高唐邑,称顷襄王往见神女实为“联齐
学位
沈从文按自己的理解认知挖掘抒情浪漫的本真人性和乡土情感,延续了明代性灵文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姿态。他认为小说并非是僵硬的文学表达方式,而是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包括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前者主要是完善小说的社会使命,后者是诗意抒情的叙述手段。秉承这一创作理念,沈从文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梦境描写和梦幻叙述,作者用“梦”重构自然与人事,在缥缈独特的梦意象中倾注丰沛的情绪,“梦”成为叙事风格的标
学位
李涵秋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所著长篇小说达三十余部,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家、报人、编辑,被誉为民国初年扬州派作家的领袖。李涵秋小说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社会、言情、家庭三大类,而这三大题材往往在某一部长篇小说中交汇。他善于通过小家庭和家庭中的小人物,反映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社会时代的变迁,更怀有整顿家庭,然后整顿社会的责任感。但是,就研究现状来看,对其社会言情小说和三大代表作的研究占据了绝大多数,在对其
学位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是二十世纪西方颇具影响的人文主义批评大师。奠定其地位的则是他于1959年出版的《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在该书中斯坦纳正式提出了“老式批评”(Old Criticism)。本文将从“老式批评”的命名出发,思考“老式批评”与“新批评”的联系,并且将“老式批评”放置到其生成的历史场域中,试图厘清“老式批评”的本质及价值向度。本文由以下四章构成:  第
学位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句式,一直以来就是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将现代汉语兼语式作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尝试对兼语式中体现的意象图式类型及其构建进行挖掘,试图找出兼语式的深层认知动因。全文共五章。  第一章对本文研究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语料来源、意象图式理论状况进行了交代。  第二章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兼语式给出界定,按照兼语式中V1与V2之间的关系,将兼语式分为
学位
介词是汉语虚词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表明汉语句法关系、明确句意等方面都担任着重要角色;但同时介词系统又是相对封闭的、可以穷尽式列举的。成书于清朝初年的《聊斋俚曲集》总体上如实反映了清朝初年的语言面貌,对其介词进行穷尽研究有助于了解介词在《聊斋俚曲集》及明末清初的使用情况。  本文从句法分类、数量频率、句法位置、句法功能、搭配情况等角度对《聊斋俚曲集》中的介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研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