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的“老式批评”理论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ehuw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是二十世纪西方颇具影响的人文主义批评大师。奠定其地位的则是他于1959年出版的《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在该书中斯坦纳正式提出了“老式批评”(Old Criticism)。本文将从“老式批评”的命名出发,思考“老式批评”与“新批评”的联系,并且将“老式批评”放置到其生成的历史场域中,试图厘清“老式批评”的本质及价值向度。本文由以下四章构成:
  第一章论述“老式批评”的具体含义,指出“老式批评”并不是公共意义上的老批评,而是带着乔治·斯坦纳独特个人气质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紧接着剥离出其与“新批评”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指出“老式批评”之为“老式批评”的独特特征。第二章探讨“老式批评”的来源问题。将“老式批评”还原到二十世纪中叶的历史生态场域中,同时将之放置到乔治·斯坦纳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归纳出“老式批评”形成的原因。这些原因分别涉及到历史场域、个人体验、理论资源三个维度。第三章旨在解决“老式批评”的本质及价值向度的问题。首先是“老式批评”一贯坚持的谦卑的批评姿态,其实质是一种高贵的贵族姿态,这种贵族姿态又和斯坦纳本人的犹太身份息息相关,而这带着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其次是“老式批评”所重视的“经典”问题,“经典”其实指向的是批评的对象。这背后的原因已经触及到了20世纪经典的普遍衰落,对于经典的捍卫也折射出了斯坦纳身上那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最后是“老式批评”的价值向度问题,“老式批评”的批评旨归在于力图恢复文学作品的形而上学维度,实质上这是斯坦纳对“诗与哲学之争”的尝试性回答,或者说“老式批评”此举意在解决从古希腊而来且延续到后现代的“诗与哲学之争”。在后现代语境下,“诗”与“哲学”二者可以达到平衡,甚至当“哲学”进入“诗”时可以产生伟大的“诗”。第四章是“老式批评”的得失评议,认为“老式批评”既融合了同时代的诸多理论思潮,也超越了这些思潮;既建构了“批评的时代”,也重塑了文学批评的功能。然而“老式批评”仍旧有着难以摆脱的缺点。
  
其他文献
在总预算有限的条件下,援助国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援助资源进行分割,决定援助的对象和多寡,日本也不例外。21世纪以来,曾经盛极一时的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不断削减,走向终结;而长期并未受到日本特别重视的对印政府开发援助却逐步攀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围绕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政策中的这种国别性和阶段性“双重标准”,显然不能简单地以战略考量一言以蔽之。  究其实质,援助国在政府开发援助中兼具“经济人”角
学位
叶适政治思想中的制度思维特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既有研究较为笼统的分析叶适的制度思考,对政治制度的具体含义不加辨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把政治制度具体细化为纪纲和法度两个概念,指出叶适提出了一套包括制度释义、制度归因和制度改革三部分在内的政治制度学说;并且在历史语境主义方法论的启示下,认为政治制度学说不仅是叶适对宋朝积弊丛生的现实做出的回应,也是他与理学家进行话语斗争的产物。第一章从政治背景、社会文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的常见现象。对落后地区实施援助政策以及在不同地区间实行分工合作,己成为各国的普遍做法。欧盟是目前各国实现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典范,而在欧盟一体化过程中,区域政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欧盟区域政策有效解决了欧盟成员国以及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使欧盟竞争力得以提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同时,也取得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增强欧洲人民的认同感,提高欧盟社会的内部凝
学位
葫芦意象从《诗经》时代片段式的描绘与抒写,经汉魏晋时期文人诗歌的发展,至唐代,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意象群体系。本文以查检统计的229首含葫芦意象的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葫芦别称之衍变及意象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正文辅以数据统计与归纳、文献学研究以及文本分析研究的方法,将葫芦意象主要分为“瓠葫芦”意象、“匏葫芦”意象、“瓢葫芦”意象、“壶天葫芦”意象以及以葫芦为统称的“葫芦”意象这五大类,进一
学位
“鲧復生禹”神话出自《山海经·海内经》,原本表示鲧禹之间具有生命和事业的双重继承关系,尤其强调禹对鲧治水事业的继承。后逐渐演变为“鲧腹生禹”神话,叙述鲧被殛死,剖而产禹的奇异故事。本文拟以“鲧復生禹”神话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古籍文献出发,结合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理论,首先释读“鲧復生禹”中的“復”与“生”。再从“鲧復生禹”神话情节演变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入手,分析由“復”而“腹”、由“
学位
“扶桑”最早出自《山海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句,梳理“扶桑”演变历程,发现,“扶桑”的仙话为“扶桑”的历史化演变提供了内容和叙述模式上的参考与借鉴。  汉代《海内十洲记》“扶桑”叙述模式为“地方+仙人活动场所+扶桑树+生活环境+仙人的职责能力”,东晋时期的《枕中书》“扶桑”叙述模式变为“仙人+地方+扶桑树+仙人生活情况+附近地方与仙人”,魏晋六朝时期“扶桑”的仙话演变进一步加强。
学位
顾印愚是西蜀派诗人杰出代表之一,他年少成名,博览群书,留有《成都顾先生诗集》十卷,补遗一卷,存诗七百余首。他也集诗成联,留有作品《宋锦贉题》。  本文通过细读《顾印愚集》,并在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围绕顾印愚其人及诗歌等方面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从顾印愚的研现状以及研究意义进行整理分析,对顾印愚其人、其诗、其集联、其书法等方面有一个总体把握。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顾印愚的生平。主要论述
学位
王闿运是晚清重要的文学家、经学家、史学家,其所著的《楚辞释》被后世誉为独步当时。首先,针对《楚辞释》的成书年代,学界聚焦于1883或1885年,通过对其书信中“丁帅即世”的具体时间节点的考察,本文考定其书成于1885年。其次,针对《楚辞释》对《高唐赋》的收录问题。有学者称王氏将《高唐赋》选为楚辞是为“首创”,但晁补之《变离骚》已经选录。王氏称楚国之高唐观暗喻齐国的高唐邑,称顷襄王往见神女实为“联齐
学位
沈从文按自己的理解认知挖掘抒情浪漫的本真人性和乡土情感,延续了明代性灵文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姿态。他认为小说并非是僵硬的文学表达方式,而是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包括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前者主要是完善小说的社会使命,后者是诗意抒情的叙述手段。秉承这一创作理念,沈从文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梦境描写和梦幻叙述,作者用“梦”重构自然与人事,在缥缈独特的梦意象中倾注丰沛的情绪,“梦”成为叙事风格的标
学位
李涵秋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所著长篇小说达三十余部,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家、报人、编辑,被誉为民国初年扬州派作家的领袖。李涵秋小说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社会、言情、家庭三大类,而这三大题材往往在某一部长篇小说中交汇。他善于通过小家庭和家庭中的小人物,反映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社会时代的变迁,更怀有整顿家庭,然后整顿社会的责任感。但是,就研究现状来看,对其社会言情小说和三大代表作的研究占据了绝大多数,在对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