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在古希腊是指两个人感情亲密地共同生活、相互间一贯处于意愿而主动地为对方做事情的关系。所以希腊语友爱的涵义要比英文的友谊的概念宽泛的多。友爱不单指家庭之外的任何亲密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家庭内部的一切亲密的关系。(如父母和孩子、孩子和父母间的感情,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夫妻间的关系)。在古希腊,友爱做为两个人之间以及城邦生活的联系纽带,同时存在于特定的共同体当中。 相反者的友爱就是城邦共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在古希腊是指两个人感情亲密地共同生活、相互间一贯处于意愿而主动地为对方做事情的关系。所以希腊语友爱的涵义要比英文的友谊的概念宽泛的多。友爱不单指家庭之外的任何亲密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家庭内部的一切亲密的关系。(如父母和孩子、孩子和父母间的感情,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夫妻间的关系)。在古希腊,友爱做为两个人之间以及城邦生活的联系纽带,同时存在于特定的共同体当中。
相反者的友爱就是城邦共同体中的两类在性质或地位上极不相似或极不平等的人之间的关系。例如,爱者和被爱者间的友爱的关系、主奴间的关系,都属于这类相反者的友爱。这类相反者的友爱在希腊城邦社会较为普遍,当然做为一种感情的过度情况下产生的这种关系,在亚里士多德博大精深的友爱论中只是做了非常简单的分析,但我们从亚里士多德对友爱问题的整个讨论中不难发现:对于这种类型的友爱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进而了解古希腊城邦社会复杂丰富的社会关系。
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相反者的友爱和其他类型的友爱也时常交织在一起,所以它不仅具有其他类型友爱的特征,而且还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对这类友爱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掌握友爱的各种特征,而且还可以通过相反者的友爱与其他友爱的区别和联系,让我们对这种类型的友爱的本质有更为清晰地把握。
我们都知道,即使一个最富有的人,也需要朋友。可以说对真正的友爱的向往和追求是不同时代人的合理期求。友爱是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追求幸福,追求真、善、美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朋友的陪伴和帮助将让我们更容易达到目标,即使朋友和我们不是完全相同的一类人。
其他文献
本文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工作,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为什么要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以及“如何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出发,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的内涵,并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是要发现一切理解模式共同的东西,而不是提供一般的解释理论和一种对于解释方法不同的说明,所以他的诠释学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方法论,而是研究关于存在论的。他关心的不是方法论问题,而是人与经验世界的关系。因此,他的诠释学被称为哲学诠释学,被哲学界认为是完成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本文从语言观的角度对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进行研究,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伽达
信任危机已成为当前医学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是在生命伦理学理论中信任却很少被讨论,尊重自主被认为是生命伦理学的首要原则之一。本文作者在一次就医中却经历了自主与信任的矛盾,同时,英国学者奥尼尔也指出尊重自主并不能得到伦理论证,而信任是一个更为核心的原则。因此本文试图从尊重自主原则出发探讨生命伦理学中的信任问题。 文章首先从尊重自主与失去信任之间是否相关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尊重自主性原则的考察
医患关系与生命尊严的伦理分析问题是国内外医学伦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医患关系作为医学伦理学的基本伦理关系,就是以保证健康和消除疾病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供求关系,其中供者为“医”,求者为“患”;生命尊严作为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糅合了人类最普遍的感情体验和最基本的理性认识,是一种道德价值的本质表达。我们知道,若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伦理思考可以调整医学界与服务对象的利益关系,完成医学伦理学最基本的使命。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因此,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有了对饮食知识的探索,积累起朴素的饮食观念。作为一门学科,营养学是以十八世纪法国“化学革命”和道尔顿“原子论”为理论起点的,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为独立学科。 本文首先通过对营养学历史的追溯,梳理出营养学的两条发展进路,一是在十八世纪的“化学革命”中,科学家运用化学分析方法,从关注氮元素开始,发现了蛋白质,以后不断发现其他重要营养素;二是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各种生态运动逐渐兴起,流派纷呈的生态思想和生态伦理纷纷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科布的生态神学在这种环境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主张在根本上转变人类思考模式与生存模式,成为生态运动深化的必然。 科布的生态神学,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础,采用哲学神学进路,反思基督教神学的特点,从终极超越的角度,阐释了不同于以往的上帝观,并且在宇宙论、人论等方面都有
波爱修斯生活在古希腊与罗马两个世界的过渡时期,他为古代和中世纪搭建了一座桥梁。可是,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却被现代大多数学者所忽视,尤其是他的“四艺”理论被认为不具有原创性而没有研究的价值。本文作者不支持这种观点。首先,波爱修斯“四艺”理论是把古希腊的相关著作按照适合拉丁世界人们的方式进行翻译和注释,保留了古希腊关于算术、音乐、几何学和天文学四门数学学科中的精华,使古典文化得以传承。其次,波爱修斯“四
哲学问题往往起源于具体的生活情景。在具体的情景中,哲学问题才有恰当的意义。脱离了具体的情景谈论哲学问题,使得哲学家误入歧途。这种迷误类似一个人企图在一个房间中寻找世界,但事实恰恰相反:房间处于世界之中,而非世界处于房间之中。当将哲学问题置入具体的情景时,哲学问题呈现出其自然平凡的面貌,哲学困惑得以消解。 论文主要致力于在具体的情景中考察三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外部世界的存在问题、归纳问题、同一性判断
中国传统哲学一直都很注重对人的心性的研究,自孟子阐发心性,开出心学伦理的基本框架,到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本心之善”、明代王阳明的“致良知”,“陆王心学”作为一支重要的学派诞生了。本文在阅读大量古籍、史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贯穿陆王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道德修养方法--“减损论”,即内求式的道德修养思路和路线。这相对于程朱格致之学外求式的修养路线无疑是一个突破和创新。在有关道德修养的理论前提、道德修养的路
爱比克泰德是罗马帝国时代的著名的斯多亚学者之一。他继承了斯多亚前辈关于神的观点,将其理解为一种普遍法则,或是一种普遍的理性。同时,爱比克泰德为这一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把普遍法则赋予人类的理性看作是一种在人的权能之内的能力,即一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表象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生活的道路--善或者恶的道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是对这一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并且试图澄清这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