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现实主义视野中的个人道德与群体政治——以莱因霍尔德·尼布尔为例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n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由于理性主义膨胀,乐观主义人性观和道德观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二十世纪人类政治史表明,人类主体理性的过度张扬和对道德能力的片面推崇,往往不能带来政治上的自由,相反,理性至上论和泛道德主义往往带来自由的失落。
  作为基督教内部看待政治的一种方式,基督教现实主义(ChristianRealism)与理性至上论和泛道德主义针锋相对。基督教现实主义看重人有上帝形象的教义,又十分重视人具有原罪的教义;看重个人道德的意义,又警惕泛道德主义的危害性;肯定世俗政治的积极作用,又对政治的局限性抱有深刻认识。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是基督教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理论家和发言人。他一方面肯定个人道德的意义,同时又反对用单纯的道德手段来规范群体行为,解决政治问题。他认为:个人道德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复杂的处境,单纯的道德手段对于化解矛盾的作用相当有限;群体并不具有人格性,道德的前提之一则是人格化的个人主体;唯爱主义所倡导的效法耶稣并不符合人的生存事实,耶稣伦理与个人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并且,尼布尔还通过对基督教和平主义的批评,反思了唯爱主义的理论偏颇以及和平主义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针对个人道德的脆弱性,尼布尔认为要将爱与正义相结合,才能让个人道德在现代社会产生积极作用。他指出,正义与爱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二者之间呈现出三种递进关系:爱需要正义,爱否定正义,爱完成正义。爱是个人道德的最高范畴,正义是群体道德的最高价值,只有将个人道德转化为正义的制度建构才能处理道德在群体生活中的无力性问题。
  论文将沿着从个人道德到社会正义这一线索来展开论述。首先,论文将梳理基督教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简要叙述尼布尔的生平、主要著作,并分析尼布尔的思想渊源和理论特色。其次,论文将重点论述尼布尔关于个人道德具有局限性的看法,并结合尼布尔对基督教和平主义的批评,对唯爱主义的局限性做出反思。再次,论文将分析尼布尔对爱与正义之间关系的看法,阐释其通过制度性正义来化解个人道德脆弱性的理论,并分析尼布尔对马丁·路德政治观的批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割裂爱与正义所导致的消极后果。最后,论文将结合尼布尔的思想与中国思想界的一些理论做出当代处境的回应。
  尼布尔理论所言的问题并非美国社会所独有,在中国处境中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理解基督教现实主义、爱与正义、道德与权力等问题,对于反思中国社会的伦理和政治问题也将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人类社会的公益事业在21世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公益”顾名思义是指公共的利益,“公益事业“一般指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公共与福利事业。随着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飞速发展,一些有信仰背景的公益事业组织也脱颖而出。宗教公益组织作为“信仰型社会组织”的一类,既具备了第三部门的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的社会属性,同时亦拥有宗教信仰的特征,能够在社会服务和社会
学位
本文全面梳理消费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性作用,分析消费对于人、社会、自然的影响,揭示消费异化的内涵、特征、根源以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扬弃过度的、不合理的、炫耀性的消费,重建合理的、可持续的绿色消费。  导论部分,本文分析了消费如何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普遍关切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费从最初的否定性概念,发展到肯定性的概念,在当代西方社会,甚至成为主导性的概念。消费一方面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
学位
本论文以中国美学中的“狂”范畴作为研究核心,对“狂”的字源、表现的基本类型、相关范畴群落、理论内涵及美学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选取历史上具有美学意义的狂士和艺术史上具有狂怪风格的作品作为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即从理论分析和个案剖析两个方面展开对“狂”范畴的研究,力求实现一种整体性的有历史感的把握。  中国美学受到儒家克已复礼、中和等伦理学观念影响及道家平淡自然美学观念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注重和谐
学位
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与“上帝”一词有关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然而“更高者”可以“显明”在一个人的行为和他对待世界的态度中。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宗教是独立于伦理的,他似乎把耶稣视为一位“伦理的存在者”,这就使得善的理念内在于“三位一体”之中。与康德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主张德与福是一致的,一个遵行上帝意志的人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的形式是多样的,是否描述实在并不是判断语词意义的惟一标准
学位
夏甄陶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出身贫寒家庭,却潜心向学,凭借远大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和对哲学的爱好,在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认识论思想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教科书改革以及入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就,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夏甄陶以现实的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和实践的基本的观点出发解释哲学的对象、特点和功能。
二十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乔治·巴塔耶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是“多余”观。“多余”观概括地说就是:认识和研究在生命的一切正常尺度和限制范畴之外的部分,超越了生命常态的多余部分,极端部分。这里既包括个体生命体验的多余部分,也包括社会活动中被当代人所忽视了的那个部分,巴塔耶称之为“能量过剩”部分、“被诅咒”的部分。这个部分以运动为存在模式,它超出了思想和理性能够把握的范畴。巴塔耶认为,体验和探索生命的“多余”
“慎”不仅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文化教导中国人应具有的重要美德之一,在传统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当代社会,“慎”面临着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何审视传统“慎德”?如何使传统“慎德”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美德?传统“慎德”是否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本文欲对这些问题,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中心,进行研究。  “慎”,金文将其训为“眘”、“眘”,解释为小心在意,小篆以后写为“慎”
学位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天主教与科学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关系。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天主教与科学两者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点,可以将两者关系大体分为几个阶段:中世纪之前的相互独立与平行发展时期,中世纪的稳定发展时期,文艺复兴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到20世纪之间的冲突时期,20世纪以来的对话时期。当然对上述不同时期两者关系的概括,对应每个时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天主教与科学的关系在每一个时期都是一
学位
中国古代伦理政治的基本特质在于将儒家伦理观念植入制度模式,这成为中国古典法律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并依此决定了中国古典法律自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及蕴于其中的伦理精神。而在中国古代法典中,撰成于唐代永徽四年的《唐律疏议》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法系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极其重要的法学巨著。《唐律疏议》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以来历次法典之大成
探索实体是中外哲学共性,关注人生境界却为中国哲学特色,人生境界可谓集中体现中国哲学特色的一个基本范畴,成为中国文化从目的、意义层面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尤其是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成为涵养后世士人的重要思想资源。  当今学者在传统人生境界思想研究上已取得了相当多成果,但理论界目前在人生境界上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模式,对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的内容、脉络未有专题的梳理性研究,不少影响深远的先秦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