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宗教意蕴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与“上帝”一词有关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然而“更高者”可以“显明”在一个人的行为和他对待世界的态度中。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宗教是独立于伦理的,他似乎把耶稣视为一位“伦理的存在者”,这就使得善的理念内在于“三位一体”之中。与康德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主张德与福是一致的,一个遵行上帝意志的人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的形式是多样的,是否描述实在并不是判断语词意义的惟一标准。因此,宗教命题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看来,神学是一种“语法”,它不是用于描述某种超验的实体,而是如同语法规定语词的使用一样规范信徒的实际生活。他把宗教信念定义为“对某个参照系统的激情投入”,说明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宗教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而是前理性的。维特根斯坦反对用科学的标准来评判宗教。
  本文将维特根斯坦对宗教的思考概括为“返璞归真”,它要求人们接受那些不言而喻的东西,不要因为自负等因素去追求隐秘高深的理论和解释。在这一点上,维特根斯坦在哲学上表现出一种韦伯所说的“现世的禁欲主义”倾向。
其他文献
1964年,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发表了一篇题名为“ily a”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收录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一书中,这种匿名的(anonyme)、无人称的、无存在者的存在再次出现是在列维纳斯的《时间与他者》和《整体与无限》一书中。在《整体与无限》中,列维纳斯把它称为基本元素(élémental)。对列维纳斯来说,这是一个具有连续性意义的概念,并且在其著作中多次出现
学位
今天的时代虽然不乏哲学思考,然而古人所提出的问题却常常被人遗忘,生命自身的朗现也因此被遮蔽而变得晦暗不明。真正的哲学思考,则不得不专注于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其目标在于追问主体获得真理何以可能。惟有如此,才能让主体自己显现自己,而不依靠外物来获得真理。倘若如此理解哲学,那么"关注自我"就是主体获得真理的价值所在。  可是,人们对于生命自身的哲学沉思,却常常以至高无上的理性精神来支配,用冷酷无情的话
学位
萨特在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黑格尔他人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他人理论,正确而又深刻的揭示了"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真实关系,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存在","他人"的核心问题实际上也是存在问题。他在本体论层面上解释他人,认为只有提出"他人"问题,才能全面说明"我"(作为对象的我与作为主体的我)与他人,自在与自为等这些关系。而要理解源初的"他人"问题,就不应该如传统哲学
学位
汉娜·阿伦特及其思想,自《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问世以来,在西方就一直受到政治哲学研究者的关注,甚至有学者认为,她的著作在某些方面引导了20世纪的政治哲学研究,由此可见阿伦特在政治哲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以政治共通感为中心概念,阐述阿伦特关于这一主题的思考。  通常人们认为康德政治哲学的基础是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但阿伦特最推崇的却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特别是“审美判断力批判”,认为它“包含着康德政治
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础,也被他作为自己第一哲学不可否认的基础性研究公理,它们是其它一切学科都必须遵守的原理,是使一切知识得以可能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是在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这两条公理、对其进行论证、并且将其作为论证的基础的学者。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是最为基本的形式逻辑规律,它们保证了思想具有确定性、明确性,不自相矛盾并且前后一致,保证了命题具有意义。  《形而上学》的第四卷的
本文试图探讨东晋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鸠摩罗什(343-413)于后秦弘始三年(401)入关后《大智度论》的译出,使中国学僧首次接触到了较为详细的印度佛身理论。庐山慧远(334-416)正值此世,较早学习了《大智度论》,并就佛身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法身”存在的诸多疑问书信求教罗什,后者给予了细致解答。两人书信后被集为《大乘大义章》,流传至今。在这一中国人详细论述“法身”的最早文献中,慧远基于自己的既有
学位
本文从历代政治、文化和政府对佛教传播的政策等大环境以及现今所保存的罗汉文物和史料记载的罗汉形象诸角度展开分析,来探寻归纳罗汉形象变迁背后巨大的社会推动力。本文认为罗汉形象在中国的变迁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佛教政策;二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解决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问题所形成的复杂困境及在这一过程中其地位的变迁而导致的罗汉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三是佛教中罗汉地位
学位
人类社会的公益事业在21世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公益”顾名思义是指公共的利益,“公益事业“一般指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公共与福利事业。随着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飞速发展,一些有信仰背景的公益事业组织也脱颖而出。宗教公益组织作为“信仰型社会组织”的一类,既具备了第三部门的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的社会属性,同时亦拥有宗教信仰的特征,能够在社会服务和社会
学位
本文全面梳理消费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性作用,分析消费对于人、社会、自然的影响,揭示消费异化的内涵、特征、根源以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扬弃过度的、不合理的、炫耀性的消费,重建合理的、可持续的绿色消费。  导论部分,本文分析了消费如何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普遍关切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费从最初的否定性概念,发展到肯定性的概念,在当代西方社会,甚至成为主导性的概念。消费一方面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
学位
本论文以中国美学中的“狂”范畴作为研究核心,对“狂”的字源、表现的基本类型、相关范畴群落、理论内涵及美学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选取历史上具有美学意义的狂士和艺术史上具有狂怪风格的作品作为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即从理论分析和个案剖析两个方面展开对“狂”范畴的研究,力求实现一种整体性的有历史感的把握。  中国美学受到儒家克已复礼、中和等伦理学观念影响及道家平淡自然美学观念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注重和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