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北二西区剩余油成因分析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gkm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田进入后期高含水阶段,油水关系变的尤为复杂,剩余油零星分布。虽然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其类型多种多样,但整体为局部相对富集。剩余油的形成是储层的非均质性引起的,因此,提高油田采收率,要从储层角度出发,解剖储层内部结构,刻画出导致剩余油形成的典型结构样式,进而指导其他地区的勘探应用。
  研究工区位于萨尔图油田西南地区,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纵向上共有萨尔图、葡萄花两套碎屑岩油层。工区自1964年主力油层投入开发以来,陆续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共有6套井网,井网控制程度高,井网密度在lOOm左右。萨尔图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三高两低”的矛盾日益凸显,即综合含水率高、采油速度高、采出程度高、采收率低和储采比低。平面水淹面积大,剩余油分布复杂,开采的矛盾由层间转到了层内矛盾以及储层砂体内部结构之间的矛盾,开采程度高而采收率低的局面也对剩余油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控制剩余油形成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储层,特别是连片分布的大型砂岩,非均质程度高,内部结构复杂。因此,从储层角度出发,刻画储层内部结构,进行井间剩余油研究;其次,通过注采对应关系分析平面剩余油分布;最后,综合储层内部结构以及平面剩余油分析,分析剩余油成因。具体采用以下思路进行本次研究:运用基础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进行沉积微相的划分,为后期检查井以及剩余油成因分析奠定基础;再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工区内4口相邻检查井不同砂体类型的综合水洗程度以及剩余油潜力砂体类型;最后根据注采受效关系刻画注入水运动趋势,揭示平面水淹关系,并从地质角度出发,运用储层内部结构解剖的方法,对剩余油成因加以研究分析,总结导致原油被屏蔽形成剩余油的结构样式。论文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1.根据研究区提供的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沉积背景,对萨尔图、葡萄花油层进行了沉积微相分析,确定了7种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分流河道微相、主体薄层砂微相、非主体薄层砂微相、分流间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主体席状砂微相、非主体席状砂微相;弄清楚了砂体平面分布特征以及储层结构差异,为剩余油分布与形成分析提供了基础。
  2.对工区内相邻的4口检查井样品进行了统计,首先对4口井的样品进行砂体类型归类,共分为河道底部、河道中部、河道顶部、薄层表内、表内底部、表内中部、表内顶部、孤立表外、底部表外和顶部表外10种砂体类型;再根据检查井提供的精确的水洗结果,按不同砂体类型不同水洗特征和相同水洗特征不同砂体类型的分析方式,对每种砂体类型水洗特征比重做了详细的分析,并进行了剩余油潜力分析,包括砂体的类型以及存在的部位。
  3.通过工区内详细水淹解释数据以及井网开发史,根据油水井的相对位置以及射孔层段,采用“老井高淹,新井低淹"的思路对注采系统的受效区域以及注入水流线运动趋势进行刻画,绘制平面水淹分布图。
  4.以相邻的4口检查井精确的水洗资料为指导,对其进行砂体内部结构解剖,从地质角度出发,分析剩余油成因,最终总结了6种容易产生剩余油的典型结构屏蔽样式:①优势砂体末端屏蔽;②砂体异位屏蔽;③河道切叠处屏蔽;④曲流河点坝侧积体内夹层屏蔽;⑤砂体过渡带屏蔽;⑥优势通道附近屏蔽。总结了4种剩余油赋存样式:①结构屏蔽形成剩余油;②砂岩中泥纹控制的剩余油;⑨开发不完善形成剩余油;④非主力薄层溢岸砂内剩余油。
  综合之,论文结合工区资料和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对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区地质特征有了崭新认识。通过对检查井砂体类型以及水洗特征的统计分析,明确了该地区剩余油富集的砂体类型以及分布特征;再根据检查井解释结果,对水淹程度低的部位进行砂体内部结构解剖从而总结屏蔽产生剩余油的结构样式,并对剩余油赋存样式加以讨论,为油田下一步生产与调整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负折射率材料是指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同时为负的人工合成材料。电磁波在这种介质中传播时将显现出与通常介质不同的各种逆向或反向效应,如负折射效应、逆多普勒效应、逆切仑科夫辐射等等。负折射率材料的发现是当前物理与电磁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与热点问题。由于负折射率材料的应用需要以电磁波的理论为基础,而负折射率材料现在还基本上处于初期研究的阶段,所以尽快地了解电磁波在各种负折射率波导中的传输特性,能够对负折射率材料
传统化学还原沉淀法去除Cr(VI)具有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去除效果好和铬泥可回收等优点,但存在酸用量大、沉渣多且不易沉降、还原剂过量投加和终点pH控制要求高等难题,文中围绕上述问题,并结合固体废物粉煤灰(FA)在水处理中应用问题开展相关工作。在对FA中元素浸出的影响因素和浸出特性研究基础上,以FA为原料制备多种类型的粉煤灰浸提液(FAEm),进行其强化NaBH4除Cr(VI)效能和机制研究。通过N
学位
可饮用的淡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正在面临严重短缺问题。海水(苦咸水)淡化正在成为获取淡水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在运行的海水淡化方式如热法和膜法处理过程中存在着消耗化石能源并且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相比于传统化石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持续绿色能源,可以为海水淡化提供新型的能量支撑。太阳能蒸发海水淡化作为直接利用太阳能得到蒸馏净水的技术,正在逐渐得到广泛关注。目前,以界面加热为基础的太阳能蒸发海水
学位
结构性能感知研究的主要手段包括理论方法、实验室试验、模型分析和结构健康监测。然而,大型复杂结构的理解往往难以通过理论方法实现,实验室试验较难实现实际结构在真实服役环境下的行为把握,模型分析存在模拟精度和分析误差等问题。针对上述技术难点,结构健康监测通过实测结构响应,直接、真实地反映实际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工作性能。但有限的测点数量和位置限制响应获取的完备性,以及结构关键部位细节信息的掌握。同时结构多尺
强震后,一定程度的残余侧移是混凝土结构重要震损现象。震致残余侧移不仅集中体现了结构在进入非线性阶段后的混凝土压碎及纵筋屈曲,具有着便于观察和快速测量等特点;同时根据震致残余侧移大小更能定量地分析震损结构的剩余抗震能力,为综合评定结构抵御次级地震或其他荷载作用的能力、特别是震损结构加固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为此,以量大应用面广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要对象,聚焦震致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按普通
学位
湖库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近年来蓝藻水华时有爆发,给饮用水处理带来诸多挑战。藻细胞难于被常规处理工艺去除,且藻类有机物(AOM)比天然有机物(NOM)中含有更多有机氮,易于生成毒性更强的含氮消毒副产物,威胁饮用水供水安全。高铁酸钾是一种新型绿色水处理药剂,同时具有氧化、消毒、吸附、助凝等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藻细胞和藻类有机物特性进行表征,建立高灵敏度测定多种消毒副产物(DBPs)的检测
学位
5700阵列声波测井有四种测量方式,分别为纵波测量、单级发射测量、偶极发射测量、交叉发射测量。一次测井可提供岩石的纵波、横波时差,低速度层快横波、慢横波时差。对岩石力学性质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资料。  论文对某区块砂岩地质特征,储层特征及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该区块砂岩属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为了获得更高油气产量,对这类储层需要进行压裂改造。根据5700阵列声波资料,结合岩石物理模型
盐间非砂岩地层主要在盐湖沉积背景下,受古水深、气候、碎屑物质供给以及化学沉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中孔低渗油气藏,其岩性变化频繁,多以泥岩、泥页岩、泥质白云岩、粉砂岩以及泥膏岩的毫米级薄互层为特征。陈沱口凹陷作为江汉盆地的外围凹陷,处于完全未动用状态,虽然其资源量无法与其他三大凹陷相比较,但是了解这套盐间非砂岩地层对深化陈沱口地区地质认识及江汉油田增储上产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过程中,针对研究区
成都凹陷位于川西坳陷中段,先后受到了印支、燕山以及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在凹陷内部形成了一些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古构造,这些正向构造及斜坡成为有利的油气运移指向带,同时蓬莱镇组气藏历来是川西坳陷目前的主力气藏资源量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所以成都凹陷蓬三段成为潜在的勘探潜力区。  论文在前人研究的结果上通过野外露头、岩心资料并与测井相、地震相结合总结出了层序识别标志以及各级次基准旋回特征,进行单井层序划分
学位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是国内“川气东送”的主要源头,气源丰富。在对四川盆地海相地层的勘探获得成功后,中石油、中石化近几年来对浅层陆相地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须家河组作为陆相地层中的主要含气层,在地层划分、地层特征与分布、沉积环境、烃源岩特征与生烃条件和储层岩石学特征等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率先突破,但前期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川西、川中地区,对于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的研究程度相对落后。  大量的前
学位